目录介绍:
五柳先生传文言文翻译及分析
导语:《五柳先生传》采用白描手法,塑造了生动的“五柳先生”的艺术形象,行文简洁,绝无虚词矜誉。以下是我为大家分享的五柳先生传文言文翻译及分析欢迎借鉴!
【原文】
先生不知何许(1)人也,亦不详(2)其姓字,宅边有五柳树,因以为号焉(3)。闲静少言,不慕荣利。好(hào)读书,不求甚解(4);每有会意(5),便欣然忘食。性嗜(shì)(6)酒,家贫不能常得。亲旧(7)知其如此,或(8)置酒而招之;造(9)饮辄(zhé)尽(10),期在必醉(11)。既醉而退,曾(céng)不吝(lìn)情去留(12)。环堵萧然(13),不蔽风日;短褐(hè)穿结(14),箪(dān)瓢(piáo)屡(lǚ)空(15),晏(yàn)如(16)也。常著文章自娱,颇(pō)(17)示己志。忘怀得失(18),以此自终(19)。
赞(20)曰:黔娄(21)(qián lóu)之妻有言:“不戚(qī)戚于贫贱,不汲(jí)汲于富贵。”(22)其言兹(zī)若人之俦(chóu)乎(23)?衔(xián)觞(shāng)赋(24),以乐(25)其志(26)。无怀氏(27).之民欤(yú)?葛天氏之民欤(yú)?
【注音】
嗜 shì 辄 zhé 吝 lìn 褐 hè 箪 dān 黔 qián 俦 chóu 赋 fù 瓢 piáo 蔽bì 屡 lǚ 晏yàn 戚 qī 兹 zī 欤 yú 觞 shāng 汲 jí颇 pō
【注释】
⒈【何许】何处,哪里。许,处所
⒉【不详】不知道。 详,详细地知道
⒊【因以为号焉】就以此为号。因,因此,就。以,把,用。为,作为。焉,语气助词
⒋【不求甚解】这里指读书只求领会要旨,不在一字一句的解释上过分深究。甚,深入,过分。
⒌【会意】指对书中的内容有所领会。会,体会,领会
⒍【嗜】喜好。
⒎【亲旧】亲戚朋友。亲,亲戚。旧,这里指旧交,旧友。
⒏【或】有时。
⒐【造】往,到。
10.【辄(zhé)尽】就喝个尽兴。辄,就。
11.【期在必醉】希望一定喝醉。期,期望。
12.【曾(zēng)不吝(lìn)情去留】竟没有舍不得离开 (意思是五柳先生的态度率真,来了就喝酒,喝完就走)。 曾不,竟不。曾,用在“不”前,加强否定语气。吝情,舍不得。去留,意思是去,离开。
13.【环堵萧然】简陋的居室里空空荡荡。环堵,周围都是土墙,形容居室简陋。萧然,空寂的样子。
14.【短褐(hè)穿结】粗布短衣上打了补丁。短褐,用粗麻布做成的短上衣。穿结,指衣服上有洞和补丁。
15.【箪(dān)瓢(piáo)屡空】箪和瓢时常是空的(形容贫困,难以吃饱。)箪,古代盛饭用的圆形竹器。瓢,饮水用具。屡空,经常是空的。
16.【晏(yàn)如】安然自若的样子。 晏:安然 如:……的样子
17.【颇】"稍微",或“十分"
18.【忘怀】忘记。
19.【自终】过完自己的一生。
20.【赞】传记结尾的评论性文字。今义称赞、赞美。
21.【黔(qián)娄】战国时齐国的隐士。
22.【不戚(qī)戚于贫贱,不汲(jí)汲于富贵。】不为贫贱而忧愁,不热衷于发财做官。戚戚,忧虑的样子。汲汲,心情急切的样子。于,介词,由于、因为,的意思
23.【其言兹若人之俦(chóu)乎】这话大概说的是五柳先生一类的人吧?若人,此人,指五柳先生。俦,辈,同类。
24.【衔(xián)觞(shāng)赋诗】一边喝酒一边作诗。觞,酒杯。 衔,含着
25.【乐】形容词的使动用法,使……快乐。
26.【志】:心志。
27.【无怀氏】:跟下文的“葛天氏”都是传说中的上古帝王。据说在那个时代,人民生活安乐,恬淡自足,社会风气淳厚朴实。
【译文】
五柳先生不知道是哪里的`人,也不知道他的姓名。房子旁边种着五棵柳树,就以此为号。他安安静静的,很少说话,不羡慕荣华利禄。爱好读书,只求领会要旨,不在一字一句的解释上过分深究;每当对书中的内容有所领会的时候,就会高兴得忘了吃饭。天性喜欢喝酒,但家境贫寒而不能常喝。亲戚朋友知道他有此嗜好,有时摆了酒席来招待他;(他)去喝酒就喝个尽兴,希望一定喝醉。五柳先生(只要)喝醉了就回家去,竟没有舍不得离开。 简陋的居室里空空荡荡,不能遮蔽住风和阳光;粗布短衣上打了补丁,盛饭的篮子和喝水用的瓢里经常是空的,但他依然安然自若。经常以写文章来自娱自乐,很是能表达自己的志趣。不把自己得失放在心上,就这样过完自己的一生。
赞语说:黔娄的妻子曾经说过:“不为贫贱而忧愁,不热衷于发财做官。”这话大概说的就是五柳先生一类的人吧?一边喝酒一边作诗,为自己的志向感到快乐。他大概是无怀氏或葛天氏的时候的百姓吧?
【点评】
这篇传的写法很特别。正式给人立传,总要说这个人叫什么名字,是什么地方人。但陶渊明笔下的主人公,既不知其名姓,也不知其来历,这就使人觉得高深莫测,有点“神龙见首不见尾”,富于传奇色彩。因为他的宅边有五棵柳树,大家都叫他“五柳先生”,于是他也便把这作为自己的雅号。
本文赞语,用“不戚戚于贫贱,不汲汲于富贵”的话来赞扬五柳先生,说“其言兹若人之俦乎”,意谓大概这两句话说的就是五柳先生这类人吧,也就是说五柳先生是黔娄一类人物。两句话非常精炼地概括了五柳先生的性格特征,使古今两个人物相映生辉。下面“衔觞赋诗”几句,用记述与抒情再补一笔,人物的精神面貌更加突出,像是在画面上真的活动起来。虽然贫困,并不妨碍他心境的悠闲,饮酒赋诗,自有不可多得的乐趣。这几句也和前面“传”的部分相呼应。赞语以“无怀氏之民欤?葛天氏之民欤?”结束,说五柳先生虽生活在后世,但他的精神却徜徉于上古帝王无怀氏、葛天氏的淳朴时代,则其为人行事之超然绝俗也就不足为怪了。两句话用或然语气表示肯定,尤为妙绝,使全篇神韵飘然而远。
五柳先生传
五柳先生传
求助编辑百科名片
五柳先生传陶渊明名潜,字元亮,号五柳先生,本文实为他的自传。《五柳先生传》文中言“不”,其实正突出了作者与世俗的格格不入,突出了他对高洁志趣和人格的坚持,使得文章显得与众不同,读来生动活泼,很好的表达了陶渊明平淡自然的境界。
作品名称: 《五柳先生传》
创作年代: 晋代
文学体裁: 文言文
作者: 陶渊明
目录
作者资料思想感情
作者介绍补充
原文
注释
注音朗读节奏
译文
点评
重点句子
扩展
文言常识/课后练习/原文翻译1.古今异义:
2.一词多义:
3.重点虚词
4.词类活用:
5.特殊句式:
6.中考练习
3.原文翻译
作者简介
主要内容
总体概括
课文研讨一、整体感知
二、问题研究
三、重点字词解释
四、难点
赏析
课外延伸作者资料思想感情
作者介绍补充
原文
注释
注音 朗读节奏
译文
点评
重点句子
扩展
文言常识/课后练习/原文翻译
1.古今异义: 2.一词多义: 3.重点虚词 4.词类活用: 5.特殊句式: 6.中考练习3.原文翻译作者简介主要内容总体概括课文研讨
一、整体感知 二、问题研究 三、重点字词解释 四、难点赏析课外延伸展开 编辑本段作者资料思想感情
作者故意隐去传主的家世、生平事迹等一般传记要素,而着重表现他的性格志趣与精神气质,更加突出本文主旨。语言朴素洗练,看似平淡,实则蕴涵深刻。 本文作者在文中多处言“不”证实表明了自己与世俗的格格不入,体现了陶渊明的高洁志趣,表达了陶渊明平淡自然和安贫乐道的境界,以及对自己人格的坚持。
编辑本段作者介绍补充
陶渊明(约365——427) 字元亮,一说名潜,字渊明,自号“五柳先生”,世称“靖节先生”,浔阳柴桑(今江西九江)人。东晋文学家,著名诗人。少时颇有壮志,博学能文。29岁出仕,在十余年的时间里,几番进退,仕隐不定。终因报复不得施展,又不肯降志辱身与士族阶层同流合污,于是辞官归隐,过上简朴的农家生活。 陶渊明的作品,现存120多首诗,多为五言,如《饮酒》20首,《读》13首,散文4篇,辞赋3篇,韵文5篇,又如《闲情赋》《感士不遇赋》《归去来兮辞》《桃花源记》等。他的诗歌多描绘淳朴、宁静的田园生活,充满了对污浊社会的厌恶和对纯净自然的热爱。他是山水田园诗派的创始人。后人辑有《陶渊明集》《靖节先生集》。 陶渊明大约生于东晋哀帝兴宁三年(365年),出身于破落仕宦家庭。曾祖父陶侃,是东晋开国元勋,军功显著,官至大司马,都督八州军事,荆、江二州刺史、封长沙郡公。祖父陶茂、父亲陶逸都做过太守。是我国第一位田园诗人。 年幼时,家庭衰微,九岁丧父,与母妹三人度日。孤儿寡母,都在外祖父孟嘉家里生活。孟嘉是当代名士,“行不苟合,年无夸矜,未尝有喜愠之容。好酣酒,逾多不乱;至于忘怀得意,傍若无人。”——《晋故征西大将军长史孟府君传》。渊明 “存心处世,颇多追仿其外祖辈者。”——逮钦立语。日后,他的个性、修养,都很有外祖父的遗风。外祖父家里藏书多,给他提供了阅读古籍和了解历史的条件,在学者以《庄》《老》为宗而黜《六经》的两晋时代,他不仅像一般的士大夫那样学了《老子》《庄子》,而且还学了儒家的《六经》和文、史以及神话之类的“异书”。时代思潮和家庭环境的影响,使他接受了儒家和道家两种不同的思想,培养了“猛志逸四海”和“性本爱丘山”的两种不同的志趣。
编辑本段原文
先生不知何许(1)人也,亦(2)不详(3)其姓字,宅边有五柳树,因以为号焉(4)。闲静少言,不慕荣利。好(hào)读书,不求甚解(5);每有会意(6),便欣然忘食。性嗜(shì)(7)酒,家贫不能常得。亲旧(8)知其如此,或(9)置酒而招之;造(10)饮辄(zhé)尽(11),期在必醉(12)。既醉而退,曾(céng)不吝(lìn)情(29)去留(13)。环堵萧然(14),不蔽(bì)风日;短褐(hè)穿结(15),箪(dān)瓢(piáo)屡(lǚ)空(16),晏(yàn)如(17)也。常著文章自娱,颇(pō)(18)示己志。忘怀得失(19),以此自终(20)。 赞(21)曰:黔娄(22)(qián lóu)之妻有言:“不戚(qī)戚于贫贱,不汲(jí)汲于富贵。”(23)其言兹(zī)若人之俦(chóu)乎(24)?衔(xián)觞(shāng)赋诗(25),以乐(26)其志(27)。无怀氏(28).之民欤(yú)?葛天氏之民欤(yú)?
编辑本段注释
⒈【何许】何处,哪里。许,处所。 2.【亦】也。 3.【不详】不知道。 详,详细地知道。 4.【因以为号焉】就以此为号。因,于是,因此。以,把,用。为,作为。以为,以之为(用这个作为)。焉,语气助词。 5.【不求甚解】这里指读书只求领会要旨,不在一字一句的解释上过分深究。甚,深入,过分。 6.【会意】指对书中的内容有所领会。会,体会,领会;今意指领会别人没有明白的意思。 7.【嗜】特别喜欢,爱好。 8.【亲旧】亲戚朋友。亲,亲戚。旧,这里指旧交,旧友。 9.【或】有时。 10.【造】往,到。 11.【造饮辄(zhé)尽】去喝酒就喝个尽兴。辄,就。 12.【期在必醉】希望一定喝醉。期,期望。 13.【曾(zēng)不吝(lìn)情去留】竟没有舍不得离开 (意思是五柳先生的态度率真,来了就喝酒,喝完就走)。 曾不,竟不。曾,用在“不”前,加强否定语气。吝情,舍不得。去留,意思是去,离开。 14.【环堵萧然】简陋的居室里空空荡荡。环堵,周围都是土墙,形容居室简陋。萧然,空寂的样子。 15.【短褐(hè)穿结】粗布短衣上打了补丁。短褐,用粗麻布做成的短上衣。 穿结,指衣服上有洞和补丁。 16.【箪(dān)瓢(piáo)屡空】箪和瓢时常是空的(形容贫困,难以吃饱。)箪,古代盛饭用的圆形竹器。瓢,饮水用具。屡空,经常是空的。 17.【晏(yàn)如】安然自若的样子。 晏:安然 如:……的样子。 18.【颇】 稍稍。 19.【忘怀】忘记。 20.【自终】过完自己的一生。 21.【赞】传记结尾的评论性文字。今义称赞、赞美。本文中可直接翻译为“赞”。 22.【黔(qián)娄】战国时齐国的隐士。 23.【不戚(qī)戚于贫贱,不汲(jí)汲于富贵。】不为贫贱而忧愁,不热衷于发财做官。戚戚,忧虑的样子。汲汲,心情急切的样子。于,介词,由于、因为,的意思。 24.【其言兹若人之俦(chóu)乎】这话大概说的是五柳先生一类的人吧?兹若人,此人,指五柳先生。俦,辈,同类。 25.【衔(xián)觞(shāng)赋诗】一边喝酒一边作诗。觞,酒杯。衔,拿着。 26.【以】连接词。 27.【志】:志向。 28.【无怀氏】:跟下文的“葛天氏”都是传说中的上古帝王。据说在那个时代,人民生活安乐,恬淡自足,社会风气淳厚朴实。 29【吝情】:舍不得
编辑本段注音
嗜 shì 辄 zhé 吝 lìn 褐 hè 箪 dān 黔 qián 俦 chóu 觞 shāng 赋 fù 瓢 piáo 蔽bì 屡 lǚ 晏yàn 戚 qī 兹 zī 欤 yú 汲 jí 颇 pō
朗读节奏
先生/不知/何许人也,亦/不详其姓字;宅边/有五柳树,因以为号焉。闲静少言,不慕荣利。好读书,不求甚解;每有会意,便/欣然忘食。性嗜酒,家贫,不能常得,亲旧知其如此,或/置酒而/招之。造饮辄尽,期在必醉。既醉而退,曾/不吝情/去留。环堵萧然,不蔽风日;短褐穿结,簟瓢屡空,晏如也!常著/文章自娱,颇示己志。忘怀得失,以此自终。赞曰:黔娄之妻/有言:“不戚戚于/贫贱,不汲汲于/富贵。”其言/兹若人之俦乎?衔觞赋诗,以乐其志,无怀氏/之民欤?葛天氏/之民欤?”
译文
五柳先生不知道是什么地方的人,也不知道他的姓名。因为住宅旁边植有五棵柳树,于是就用“五柳”作为自己的别号了。五柳先生安闲沉静,很少说话,也不羡慕荣华利禄。(五柳先生)喜欢读书,但只求领会要旨,不在一字一句的解释上过分深究;每当读书有所领悟的时候,就会高兴得忘了吃饭。(五柳先生)生性嗜好喝酒,但因为家里贫穷就不能经常喝酒。亲戚朋友知道他这种境况,有时摆了酒席招待他。他去喝酒就喝个尽兴,希望一定喝醉,喝醉了就离开,从来不有意留下。简陋的居室里空空荡荡,破旧得连风和太阳都无法遮挡,粗布短衣上打了补丁,饮食简陋而且经常短缺,而他却能安然自得。常常以写诗作文章当娱乐,稍微抒发自己的志趣。他能够忘掉世俗的得失,只愿这样过完自己的一生。 传记结尾的评论性文字说,黔娄的妻子曾经说过:“不为贫贱而忧愁,不热衷于发财做官。”这话大概说的是五柳先生一类的人吧?一边喝酒一边作诗,为自己抱定的志向而感到快乐,他也许是无怀氏时期的人吧?也许是葛天氏时期的人吧?
编辑本段点评
这篇传的写法很特别。正式给人立传,总要说这个人叫什么名字,是什么地方人。但陶渊明笔下的主人公,既不知其名姓,也不知其来历,这就使人觉得高深莫测,有点“神龙见首不见尾”,富于传奇色彩。因为他的宅边有五棵柳树,大家都叫他“五柳先生”,于是他也便把这作为自己的雅号。 本文赞语,用“不戚戚于贫贱,不汲汲于富贵”的话来赞扬五柳先生,说“其言兹若人之俦乎”,意谓大概这两句话说的就是五柳先生这类人吧,也就是说五柳先生是黔娄一类人物。两句话非常精炼地概括了五柳先生的性格特征,使古今两个人物相映生辉。下面“衔觞赋诗”几句,用记述与抒情再补一笔,人物的精神面貌更加突出,像是在画面上真的活动起来。虽然贫困,并不妨碍他心境的悠闲,饮酒赋诗,自有不可多得的乐趣。这几句也和前面“传”的部分相呼应。赞语以“无怀氏之民欤?葛天氏之民欤?”结束,说五柳先生虽生活在后世,但他的精神却徜徉于上古帝王无怀氏、葛天氏的淳朴时代,则其为人行事之超然绝俗也就不足为怪了。两句话用或然语气表示肯定,尤为妙绝,使全篇神韵飘然而远。属于自传。
编辑本段重点句子
1.表明隐者心境的句子:闲静少言,不慕荣利。 2.精神愉悦的句子:好读书,不求甚解; 3.率真放达的句子:①性嗜酒②期在必醉 4.自得其乐、淡泊名利的句子:①常著文章自娱②忘怀得失 5.表明志趣的句子:不戚戚于贫贱,不汲汲于富贵。 6.五柳先生的性格特点:①不慕荣利②安贫乐道③率真自然
编辑本段扩展
1.宅边有五柳树 从“榆柳荫后檐,桃李罗堂前”(《归园田居·其一》) 的诗句可知陶宅边确实有柳树。并且有5棵。 2.好读书 陶渊明读书是在完成耕种之后,从“既耕亦已种,时还读我书”(《读〈山海经〉》)可以看出。又常与友邻讨论,所以又写道:“奇文共欣赏,疑义相与析。”(《移居》第一首) 3.性嗜酒 “春秫作美酒,酒熟吾自斟”(《和郭主簿》),“盥濯息檐下,斗酒散襟颜”(《庚戌岁九月中于西田获早稻》),“欲言无予和,挥杯劝孤影”(《杂诗·其二》),“欢言酌春酒,摘我园中蔬”(《读〈山海经〉》),真乃“篇篇有酒”,其嗜酒之甚可以想见。 4.箪瓢屡空 这是五柳先生以颜回自况,颜回箪瓢屡空而“不改其乐”,说明他安贫乐道。五柳先生亦当如此。陶渊明亦常“箪瓢屡空”,如“饥来驱我去,不知竟何之;行行至斯里,叩门拙言辞”(《乞食》),就是写他由于乏食不得不外出借贷的情况。 5.黔(qián)娄 战国时齐国人。鲁恭公曾遣使者致礼,赐粟三千钟,想聘他任宰相,他坚辞不受。齐王又派人送去黄金百斤,聘他为卿,他也不接受。死时衣不蔽体。其妻亦有贤德。“黔娄有言”,一本作“黔娄之妻有言”。陶渊明在《咏贫士》中曾写道:“安贫守贱者,自古有黔娄。” 6。不戚戚于贫贱,不汲汲于富贵 黔娄先生死了,他的好友,孔子的高足曾参前往吊祭,看到黔娄停尸在破窗之下,身着旧长袍,垫着烂草席,用白布覆盖着。由于这块白布短小,盖头就露出脚来,盖上脚就露出头来。不禁为之心酸,就说:“把布斜过来盖,就以盖住黔娄先生的全身了。” 不料,黔娄夫人却答道:“斜之有余,不若正之不足,先生生而不斜,死而斜之,这会违背先生的生前意愿的。” 曾参认为黔娄夫人说得很有道理,深感惭愧,于是哭得更为悲伤。并问黔娄妻说:“先生之终,何以为谥?”因为古人死后,总爱根据他一生的事迹,用一两个宇加以概括,这就叫 “谥”。这种“谥”法,也不完全出于朝廷,一般有头有脸的人,照样可由亲友或者家人赠谥,以慰死者在天之灵。 曾参的问话刚结束,黔娄夫人立即回答:“以康为谥。” 曾参大惑不解,问道:“先生在时,食不充饥,衣不遮体,死则手足不能覆盖,棺旁也没有祭祖酒肉,生不得其美,死不得其深,何乐于此而谥为康乎!” 黔娄夫人正色道:“先生生前,鲁国国君要任他为相,但他辞而不为;齐国国君欲聘为卿,他同样辞而不受,这算是有余贵吧!鲁国国君曾赐很多米粟给他,齐国国君也屡次要予以报酬,他都辞而不受,这算是有余富吧!他愿与天地人间共甘苦,宁愿做平民百姓;他不戚戚于贫贱,不汲汲于富贵。这些全是为了仁义,以康为谥,谁能说不合适呢!” 曾参听后,受到极大的感动连声赞叹说:“正因为有黔娄这样的先生,才有像黔娄妻这样的好夫人啊!” 黔娄弃荣华富贵如敝履,与他的信仰有关。道家学派痛恨不平等的社会,鄙视富贵利禄。所以黔娄的行为并不荒诞,他反映了一种社会思潮:既然我不能拯救百姓于水深火热之中,那么自己就远离尘世,洁身一生。 本文已选入人教版八年级语文下册的22课。
编辑本段文言常识/课后练习/原文翻译
1.古今异义:
1.每有会意 古:指对书中的内容有所领会 今:指领会别人没有明白的意思 2.亲旧知其如此 古:旧交,旧友 今:过去的,过时的 3.好读书,不求甚解 古:读书只求领会要旨,不在一字一句的解释上过分深究 今:只求懂个大概,不求深刻了解(含贬义) 4.造饮辄尽 古:到,往 今:制造 5.或置酒而招之 古:有时 ; 有的人 今:或者 6. 因以为号焉 古: 以之为,把(它)当作 今:认为,作为/把,用 7.赞曰:黔(qián)娄之妻有言 古:常用于传记体文章的结尾处,表示作传人对传主的评论。 今:夸奖,夸赞 8.颇示己志: 古:略微 今:很
2.一词多义:
1.以:1、因以为号焉 【介词,把、用 】 2、以此自终 【凭借 或连词,不翻译】 2.之:1、或置酒而招之【代词,他】 2、葛天氏之民欤 【助词,的】 3.言:1、闲静少言【说,说话】 2、黔娄之妻有言【言语,话】 4.如:1、晏如也 【......的样子】 2、亲旧知其如此 【像】 5.许:1、先生不知何许人也 【处所、地方】 2、自富阳至桐庐一百许里 【表示约数,左右】 6.其:1、其言兹若人之俦乎【句首语气词,表推测】 2、亲旧知其如此【代词,他】 7.志:1、以乐其志【志趣,志向】 2、处处志之【标记】
3.重点虚词
1 以 因以为号焉 "用",助词 2 因 因以为号焉 表顺承,"就" 3先生不知何许人也:也字表判断 翻译成 是
4.词类活用:
1.亦不详其姓字:形容词用作动词,详细地知道。 2.亲旧知其如此:形容词用作名词,亲戚朋友。 3.性嗜酒:名词用作动词,喝酒
5.特殊句式:
1、省略句: 好读书,不求甚解。(省略主语,应为五柳先生好读书,不求甚解)译文:先生喜欢读书,但不刻意追求字句的解释。 因以为号焉。(介词“以”后省略宾语“之”,应为:因以之为号焉) 性嗜酒,家贫不能常得。(缺少主语,应为“(先生)性嗜酒,家贫不能常得”。译文:先生生性喜欢喝酒,家中贫穷不能经常有酒喝。 ) 缺少主语:造饮辄尽,期在必醉。既醉而退,曾不吝情去留。常著文章自娱,颇示己志。忘怀得失,以此自终。 因以为号。(省略“之”字,应为“因以(之)为号”。译文:于是就把“五柳”作为号了。) 2、倒装句: 不戚戚于贫贱,不汲汲于富贵。(状语“于贫贱”“于富贵”后置,应是:不于贫贱戚戚,不于富贵汲汲) 先生不知何许人也。(应为“不知先生何许人也” 译文:这位先生不知道是什么地方的人。) 以乐其志(应为:“以其志乐” ) 3、疑问句: 无怀氏之民欤?(一般疑问式) 4、判断句式: 先生不知何许人也。(“也”表判断。意思是:五柳先生不知道是什么地方的人) 5、流传下来的成语: 不求甚解:原指读书要领会精神实质,不必咬文嚼字。现多指只求懂得个大概,不求深刻了解。
6.中考练习
一、阅读《五柳先生传》,完成文后各题: ①先生不知何许人也,亦不详其姓字,宅边有五柳树,因以为号焉。闲静少言,不慕荣利。好读书,不求甚解;每有会意,便欣然忘食。性嗜酒,家贫不能常得。亲旧知其如此,或置酒而招之;造饮辄尽,期在必醉。既醉而退,曾不吝情去留。环堵萧然,不蔽风日;短褐穿结,箪瓢屡空,晏如也。常著文章自娱,颇示己志。忘怀得失,以此自终。 ②赞曰:黔娄之妻有言:“不戚戚于贫贱,不汲汲于富贵。”其言兹若人之俦乎?衔觞赋诗,以乐其志。无怀氏之民欤?葛天氏之民欤? 1、解释下列加点的字:(3分) (1)先生不知何许人也( ) (2)造饮辄尽,期在必醉( ) (3)其言兹若人之俦乎( ) 2、将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8分) (1) 不戚戚于贫贱,不汲汲于富贵。 (2) 短褐穿结,箪瓢屡空,晏如也。 3、选出“之”字用法不同于其它三项的一项( ) A.兹若人之俦乎? B.或置酒而招之。 C.无怀氏之民欤? D.葛天氏之民欤? (2)下列句子翻译有误的一项是:( ) 4、文中哪些语句表现了五柳先生的性格、志趣和生活?刻画了怎样的人物形象?(5分) 5、你是否喜欢五柳先生?理由是什么?(3分) 【参考答案】 1、(1)处所 (2)到,目 (3)同类,辈 2、(1)不为贫贱而忧愁,不热衷于发财做官。 (2)粗布短衣上面打了许多补丁,饭篮子和瓢里经常是空的,可是他安之若素。 3、B 4、性格:“闲静少言,不慕荣利”点出了五柳先生的隐者心境。志趣:一是读书,“好读书,不求甚解”,展现了一个在读书中得到精神愉悦的五柳先生;二是饮酒,“性嗜酒”、“期在必醉”展示了一个率真放达的五柳先生;三是写文章,“常著文章自娱”、“忘怀得失”描述了一个自得其乐、淡泊名利的五柳先生。生活:“环堵萧然,不蔽风日;短褐穿结,箪瓢屡空,晏如也”描绘了一个安贫乐道的五柳先生。通过种种叙述,把一个虽处于贫困之中却悠闲自适的隐士形象活灵活现地刻画出来,赞美了他安贫乐道的精神。 5、喜欢。因为五柳先生是一个率真自然,安贫乐道,不慕荣利的人。 不喜欢。虽然五柳先生对当时混乱、丑恶的现实有清醒的认识,但他却选择了逃避,借酒消愁,安于现状。 二、阅读《五柳先生传》,完成文后各题 先生不知何许人也,亦不详其姓字,宅边有五柳树,因以为号焉。闲静少言,不慕荣利。好读书,不求甚解;每有会意,便欣然忘食。性嗜酒,家贫不能常得。亲旧知其如此,或置酒而招之;造饮辄尽,期在必醉。既醉而退,曾不吝情去留。环堵萧然,不蔽风日;短褐穿结,箪瓢屡空,晏如此。常著文音自娱,颇示已志。忘怀得失,以此自终。 赞曰:黔娄之妻有言:“不戚戚于贫贱,不汲汲于富贵。”其言兹若人之俦乎?衔觞赋诗,以乐其志。无怀氏之民欤?葛天氏民欤? 1、解释下面句中加点词语(4分) (1)亦不详其姓字(详细) (2)每有会意(体会、领会) (3)期在必醉(期望) (4)其言兹若人之俦乎(辈、同类) 2、请用自己的语言把下面句子的意思表达出来。(2分) 不戚戚于贫贱,不汲汲于富贵。 3、文章结尾提到“无怀氏之民”、“葛天氏之民”,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愿望?(2分) 4、根据文中提供的信息,用自己的语言以小传的形式,向你的家人或同学简要介绍五柳先生(含生活状况、性格特点、志向情趣等方面)。(3分) 【参考答案】 1、(1)清楚 (2)体会、领会(3)期望(4)辈、同类 2、不忧心忡忡于贫贱,不热衷于发财做官 3、希望人类社会返璞归真,人们过上淳朴无争、怡然自乐的生活 4、五柳先生因住宅旁有五棵柳树而得号为“五柳”。他家境贫寒,不慕名利,安贫乐道,为人闲静少语,一生喜欢读书和喝酒,常写文章自娱自乐。
编辑本段3.原文翻译
不知道五柳先生是哪里的人,也不清楚他的姓名和字号。因为住宅旁边有五棵柳树,就以此为号。他闲适沉静,很少说话,不贪图荣华富贵。他喜欢读书,只求领会书的大概意思,只求领会文章主旨,而不在一字一句的解释上过分深究,每当他对书中意旨有所领会的时候,就高兴得忘了吃饭。他特别喜欢喝酒,但家里穷,经常没有酒喝。亲戚朋友知道他这种情况,有时摆了酒席请他喝。一喝酒就要喝得尽兴,希望一定喝醉。他来了就喝酒,喝完就走,从不客气。简陋的居室里空空荡荡,不能遮挡狂风和烈日。粗布短衣上面打了许多补丁,平时难以吃饱,可是他却总是一副安然自若的样子。常以写文章自娱自乐,用文章显示出自己的志趣。得失都不放在心上,用这样的方式过完自己的一生。 评价说:“黔娄的妻子曾经说过:‘不为贫贱而忧愁,不热衷于发财做官。’这话大概说的是五柳先生一类的人吧? 喝酒作诗,以此来抒发自己的志向。这是上古无怀氏时候的百姓?还是远古葛天氏统治下的百姓?
一、整体感知
本文是作者托言为五柳先生写的传记,实为自传,沈约《宋书·隐逸传》和萧统的《陶渊明传》都认为是“实录”。从传中写五柳先生的志趣爱好及思想性格等来看,与陶渊明其他诗文中表现的性格相同,自传说是可信的。文章从思想性格、爱好、生活状况等方面塑造了一位独立于世俗之外的隐士形象,赞美了他安贫乐道的精神。 文章在讲述了“五柳先生”这个名号的来历之后,便以一句“闲静少言,不慕荣利”点出了五柳先生的隐者心境。接着作者便开始讲述自己在隐居生活中的乐趣:“好读书,不求甚解”展现了一个在读书中得到精神愉悦的五柳先生;“性嗜酒”“期在必醉”展示了一个率真放达的五柳先生;“环堵萧然”“晏如也”,描绘了一个安贫乐道的五柳先生;“常著文章自娱”“忘怀得失”描述了一个自得其乐、淡泊名利的五柳先生。这种种叙述,把一个虽处于贫困之中却悠闲自适的隐士形象活灵活现地刻画了出来。文末的赞中称五柳先生好像是上古的无怀氏、葛天氏之民,是对他高洁人格的再度赞扬。 本文在写作上的最大特点是多用否定句,正如钱钟书所说:“‘不’字为一篇眼目。”“先生不知何许人也,亦不详其姓氏”。钱先生说:“岂作自传而并不晓己之姓名籍贯哉?正激于世之卖声名、夸门第者而破除之尔。”(见“有关资料”《钱钟书论〈五柳先生传〉》)下文的“不慕荣利”“不求甚解”“家贫不能常得”“曾不吝情去留”“不蔽风日”“不戚戚于贫贱,不汲汲于富贵”等,王夫之《思问录》评论说:“言无者,激于言有者而破除之也。”正是因为世人有种种追名逐利、矫糅造作之事,作者言“不”,正突出了自己与世俗的格格不入,突出了他对高洁志趣和人格的坚持,不仅让读者对他的与众不同击节叹赏,也使文章笔墨精粹而笔调诙谐,读来生动活泼,引人入胜。
二、问题研究
1.文中哪些语句表现了五柳先生的性格、生活和志趣?刻画了一个怎样的形象? “闲静少言,不慕荣利”,点出了五柳先生的隐者心境。这是他性格中最突出的地方。他有三大志趣。一是读书,二是饮酒,三是著文章。 通过这种种叙述,把一个虽然贫困,却悠闲自适的隐士形象活灵活现地刻画出来了。 2.陶渊明“好读书”,为什么“不求甚解”呢? 这与他“不慕荣利”有关。他读书的目的,是一种求知的满足,精神享受,所以“每有会意,便欣然忘食”。他既不求名,也不求利,只求精神上得到安慰,他的不求甚解是他率真自然性格的反映。 3.“赞”语中哪句话和传文中“不慕荣利”一句相照应?谈谈你对五柳先生“不慕荣利”的看法? 与“不慕荣利”相照应的句子是“不汲汲于富贵”。 对“不慕荣利”的看法,学生可以各抒己见,只要言之成理即可,不要求统一答案。
三、重点字词解释
1.每有会意,便欣然忘食。(指对书中的意旨有独到的体会。会,体会、领会。意,指书中的旨意。) 2.造饮辄尽,期在必醉。(辄,就。期,期望。) 3.环堵萧然,不蔽风日。(冷清的样子,说明作者居住环境的简陋。) 4.短褐穿结,箪瓢屡空,晏如也。(安然自若的样子。) 5.不戚戚于贫贱,不汲汲于富贵。(戚戚,忧愁的样子。汲汲,心情急切的样子。)
参考资料:;lm=0fr=searchct=17pn=0tn=ikaslistrn=10
五柳先生传文学常识的复习笔记
22 五柳先生传
写作背景
本文是作者托言为五柳先生写的传记,实为自传,沈约《宋书·隐逸传》和萧统的《陶渊明传》都认为是“实录”。从传中写五柳先生的志趣爱好及思想性格等来看,与陶渊明其他诗文中表现的性格相同,自传说是可信的。文章从思想性格、爱好、生活状况等方面塑造了一位独立于世俗之外的隐士形象,赞美了他安贫乐道的精神。
文章在讲述了“五柳先生”这个名号的来历之后,便以一句“闲静少言,不慕荣利”点出了五柳先生的隐者心境。接着作者便开始讲述自己在隐居生活中的乐趣:“好读书,不求甚解”展现了一个在读书中得到精神愉悦的五柳先生;“性嗜酒”“期在必醉”展示了一个率真放达的五柳先生;“环堵萧然”“晏如也”,描绘了一个安贫乐道的五柳先生;“常著文章自娱”“忘怀得失”描述了一个自得其乐、淡泊名利的五柳先生。这种种叙述,把一个虽处于贫困之中却悠闲自适的隐士形象活灵活现地刻画了出来。文末的赞中称五柳先生好像是上古的无怀氏、葛天氏之民,是对他高洁人格的再度赞扬。
知识点概要
一、字音
1.典型字
黔娄(qián lóu) 嗜酒(shì) 辄醉(zhé) 吝情(lìn) 短褐(hè)
箪(dān) 汲汲(jí) 俦(chóu) 觞(shāng) 欤(yū)
晏如(yàn)
2.多音字
二、字形
三、词义
1.重点词
兹:斯、此。 号:别号。 觞:酒杯。
置酒:摆酒。 意:书中的意旨。 退:告退,回家。
2.一词多义
3.词类活用
性嗜酒,家贫不能常得(酒:名词用作动词,喝酒)
以乐其志(乐:形容词使动用法,使……快乐,或把……作为乐趣)
4.文言虚词
因以为号焉(句末助词,无义)
无怀氏之民欤(的,助词)
不求甚解(很,副词)
箪瓢屡空(常常,副词)
曾不吝情去留(竟,乃,副词,用来加强语气,常与否定词连用)
5.古今异义
(1)每有会意(古义:指对书中的意旨有独到的体会;今义:指领会别人没领会的意思)
(2)亲旧知其如此(古义:旧交,旧友;今义:过去的,过时的)
(3)因以为号焉(古义:以之为,即“用它做……”;今义:认为)
6.相关成语
不求甚解:原指读书只领会精神实质,不必咬文嚼字。现多指只求得个大概,不求深刻了解。
超尘拔俗:形容人品超过一般,不同凡俗。
四、特殊句式
1.省略句
好读书,不求甚解〔省略主语,(五柳先生)好读书,不求甚解〕
因以为号焉〔省略宾语“之”,因以(之)为号焉〕
2.倒装句
不戚戚于贫贱,不汲汲于富贵(状语“于贫贱”“于富贵”后置,应为“不于贫贱戚戚,不于富贵汲汲”)
3.疑问句
无怀氏之民欤?葛天氏之民欤?
4.判断句
先生不知何许人也(“也”表判断。不知道五柳先生是什么地方的人)
五、文学常识
1.作者简介
陶渊明(365—427),字元亮。一说名潜,字渊明。浔阳柴桑(今江西九江市)人。世称“靖节先生”。又因宅边曾有五棵柳树,故自称“五柳先生”。著名田园诗人、散文家、辞赋家。义熙元年(405),他41岁,辞去彭泽令,从此永远离开官场,过了20多年隐居躬耕的生活。现存诗歌120多首,散文6篇,辞赋2篇。最具特色的是他描写田园生活的诗篇。辞赋如《归去来兮辞》,散文如《桃花源记》《五柳先生传》,诗歌有《归园田居》《咏荆轲》等,都是历代传诵的佳作。
2.文体知识
(1)关于传记
传记是记载人物生平事迹的作品,有单称“传”的。传记可分两类:一类是史学传记,以翔实地记述人物或史实为主。史学传记一般由他人记述,如记述帝王生平的“本纪”,记述王公贵族或民族、国家历史的“列传”,按年月时序记载人物事迹的“年谱”,略记人物简历的“小传”,也有自我记述生平的,称“自传”。另一类是文学传记,文学传记以史实为根据,采用形象化方法,对人物的生活经历、精神面貌以及历史背景加以深刻描绘,组成情节,并加以适当联想和想象。
(2)关于“赞”
“赞”是历史传记的一种形式,缀于传文之末。《文心雕龙》说:“赞者,明也,助也。”据郑振铎先生的解释,传文中记事有未完备之处,在“赞”中补足,即所谓“助”之义;传文中褒贬之意没有说尽,在“赞”中说透,即所谓“明”之义。所以“赞”并非赞美,而是对史传正文的记事和褒贬做进一步的补充和阐发。如《五柳先生传》,就是利用“赞”这一体式,进一步解释五柳先生的精神和拓展文章的境界的。
六、名篇名句
1.闲静少言,不慕荣利。
2.好读书,不求甚解;每有会意,便欣然忘食。
3.不戚戚于贫贱,不汲汲于富贵。
重点句子
一、疑句解析
1.先生不知何许人也,亦不详其姓字,宅边有五柳树,因以为号焉。
翻译:“五柳先生不知道是什么地方的人,也不清楚他的姓名和表字。因为住宅旁边有五棵柳树,就用它做了自己的号。”何许,什么地方。许,处所。不详,不知道。以为,以之为。焉,语气助词。
剖析:这句话讲述了“五柳先生”这个名号的来历。不知籍贯姓氏,竟指宅边五柳为号,可见先生出于流俗观念之外,这几笔就把隐姓埋名、深藏避世的意思给说足了,且更突出了五柳先生的不俗。
2.闲静少言,不慕荣利。
翻译:“他安安静静的,很少说话,不羡慕荣华利禄。”
剖析:这句话点明五柳先生的隐者心境。“闲静”即不善交往,“少言”即不善应酬。从这句话可看出先生不为荣名利禄动心,守志不阿。
3.性嗜酒,家贫不能常得。亲旧知其如此,或置酒而招之;造饮辄尽,期在必醉。既醉而退,曾不吝情去留。
翻译:“他有嗜酒的天性,家里穷,经常没有酒喝。亲戚朋友知道他这种情况,有时摆了酒叫他来喝。他一来就要喝得尽兴,希望一定喝醉。喝醉了就回家去,并不装模作样,说走就走。”亲旧,亲戚朋友。亲,亲戚。旧,旧交、旧友。造饮,到(别人家里)去喝酒。造,往、到。辄,就。期,希望、愿望。曾不,竟不。吝情,舍不得。去留,意思是“留”。
剖析:这几句话讲述了五柳先生在隐居生活中的乐趣之二——爱喝酒,展现了一个率真放达的形象。
4.环堵萧然,不蔽风日;短褐穿结,箪瓢屡空,晏如也!
翻译:“简陋的居室里冷冷清清,遮不住风和阳光。粗布短衣上面打了许多补丁,饭篮子和瓢里经常是空的,可是他安之若素。”环堵萧然:简陋的居室里冷冷清清的。环堵,周围环着四堵墙,形容居室简陋。短褐穿结,粗布短衣上打了补丁。短褐,用兽毛或粗麻布做成的短上衣。穿结,穿孔后加以缝补,也就是打补丁。箪瓢屡空,意思是常常贫困到乏食的地步。箪,古代盛饭用的圆形竹器。瓢,饮水用具。屡空,经常是空的,指缺吃少喝。语出《论语·先进》:“回也其庶乎,屡空。”这句话是用颜回比喻五柳先生。晏如,安然自若的样子。
剖析:这几句话讲述了五柳先生家境贫困,不因贫夺志,也不因贫败意,见出先生的高处,塑造了一位安贫乐道的五柳先生形象。
5.不戚戚于贫贱,不汲汲于富贵。
翻译:“不为贫贱而忧心忡忡,不热衷于发财做官。”戚戚,忧愁的样子。汲汲,心情急迫的样子。
剖析:“不慕荣利”与这句话相照应,点出五柳先生最大的特点和品质。
二、段落解析
1.“先生不知何许人也”至“以此自终”。
剖析:这部分讲述了“五柳先生”这个名号的来历、隐居生活的乐趣及他生活的状况。
首先讲述了“五柳先生”名号的来历,接着便以一句“闲静少言,不慕荣利”点出了五柳先生的隐者心境。又接着讲述自己在隐居生活中的乐趣:“好读书,不求甚解”展现了一个在读书中得到精神愉悦的五柳先生;“性嗜酒”“期在必醉”展示了一个率真放达的五柳先生;“环堵萧然”“晏如也”,描绘了一个安贫乐道的五柳先生;“常著文章自娱”“忘怀得失”描述了一个自得其乐、淡泊名利的五柳先生。这种种叙述,把一个虽处于贫困之中却悠闲自适的隐士形象活灵活现地刻画了出来。
2.“赞曰”至“葛天氏之民欤”。
剖析:这部分评论五柳先生安贫乐道、以诗自娱的洒脱情态。
文末的“赞”中称五柳先生好像是上古的无怀氏、葛天氏之民,等于说五柳先生的生活是理想社会中人们的生活,两句问句袒露了作者对宁静、淡泊、安定生活的向往。这样文章的境界就高了,文章的思想也进一步升华了,这可以说是“赞”体的“助”的作用。
文章结构
第一部分(第1段):讲述了“五柳先生”名号的来历、隐居生活的乐趣及他生活的状况。
第二部分(第2段):文末称五柳先生是上古的无怀氏、葛天氏之民,是对他的高洁人格的再度赞扬。
主旨探讨
对本文主旨有如下表述:
1.本文是作者托言五柳先生写的传记,实为自传。文章从思想性格、爱好、生活状况等方面,赞美了他不慕名利、安贫乐道的精神。
2.文章写了五柳先生率直真诚的性格,爱读书、喝酒、著文章的志趣以及他的日常生活,表现了他“不慕荣利”,不随波逐流的高洁品格,塑造了一位独立于世俗之外的隐士形象。
我的观点: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课外讨论
问题:当今时代,还有五柳先生这样的人吗?联系实际谈谈你的感受。
导思:回答此题,首先要理解五柳先生的形象特点,联系他生活的时代背景和生平情况。毕竟时代不同了,人们的思想也会发生变化。
探究:第一步,深入理解课文内容,正确理解五柳先生率直真诚的性格,爱读书、喝酒、著文章的志趣以及他的日常生活,表现了他“不慕荣利”,不随波逐流的品格,是一位独立于世俗之外的隐士形象。
第二步,形成他这样的思想有一定的社会原因。查阅资料,了解当时的社会背景。
第三步,联系陶渊明生平情况分析。他少有“大济苍生”的壮志。但当时政治黑暗,社会动荡,他有志不能展,只做过几任小官。由于厌恶官场污浊,辞官归隐,过着俭朴的生活。他隐居农村后,自号“五柳先生”,亲身从事耕种,和农民交朋友。这期间他写出许多歌颂优美的自然景色和淳朴的农村生活的诗作。作者写此篇已是晚年,生活相当窘迫困苦,但丝毫不后悔自己选择的归隐生活,而是以古贤者颜回自况,表达了自己安贫乐道的情怀。
第四步,结合现实,分析当代社会与作者生活的时代不一样,像五柳先生这样的人早就改变了观念,已经没有了。人们都走在新时代里,努力施展自己的才能,还怎么会隐居,远离社会而去呢?
自我训练
达标训练
1.默写填空。
(1)闲静少言,__________________。好读书,________________;每有会意,____________。
(2)______________,不蔽风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晏如也。
(3)黔娄之妻有言:“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正确背诵课文,结合上下句填上所缺的句子。
参考答案:(1)不慕荣利 不求甚解 便欣然�忘食� (2)环堵萧然 短褐穿结 箪瓢屡空
(3)不戚戚于贫贱 不汲汲于富贵
2.给下列加点的字注音。
嗜酒( ) 辄尽( ) 箪瓢( ) 俦( ) 衔觞( )
答案:shì zhé dān chóu shānɡ
3.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字词。
(1)亲旧知其如此( )
(2)造饮辄尽( )
(3)不戚戚于贫贱( )
(4)不汲汲于富贵( )
解析:掌握文中重点词的释义,要具体语言环境具体分析,不要妄加推断含义。
参考答案:(1)老朋友 他 (2)往、到 就 (3)忧愁的样子 (4)心情急切的样子
4.文学常识填空。
《五柳先生传》是________________假托“五柳先生”,为自己写的一篇_____________,他是______________时期的著名________________。
答案:陶渊明 传记 东晋 山水田园诗人
5.这是陶渊明的自传,为什么开头却说“先生不知何许人也,亦不详其姓字”?
解析:本题意在通过对文章的描述,使我们理解人物的性格。
参考答案:以幽默的笔调写出了自己淡泊名利、率性旷放的隐士性格。
综合训练
一、阅读理解
(一)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6—9题。
五柳先生传
先生不知何许人也,亦不详其姓字,宅边有五柳树,因以为号焉。闲静少言,不慕荣利。好读书,不求甚解;每有会意,便欣然忘食。性嗜酒,家贫不能常得。亲旧知其如此,或置酒而招之;造饮辄尽,期在必醉。既醉而退,曾不吝情去留。环堵萧然,不蔽风日;短褐穿结,箪瓢屡空,晏如也。常著文章自娱,颇示己志。忘怀得失,以此自终。
赞曰:黔娄之妻有言:“不戚戚于贫贱,不汲汲于富贵。”其言兹若人之俦乎?衔觞赋诗,以乐其志。无怀氏之民欤?葛天氏之民欤?
6.解释下列语句中加点的词语。
(1)亦不详其姓字( ) (2)每有会意( )
(3)期在必醉( ) (4)其言兹若人之俦乎( )
7.翻译下列文言语句。
不戚戚于贫贱,不汲汲于富贵。
8.文章结尾提到“无怀氏之民”“葛天氏之民”,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愿望?
9.根据文中提供的信息,用自己的语言以小传的形式,向你的家人或同学简要介绍五柳先生(含生活状况、性格特点、志向情趣等方面)。
6.解析:解释文言文句中词语的含义,要具体语言环境具体分析。
参考答案:(1)知道 (2)体会、领会 (3)期望,希望 (4)辈,同类
7.解析:翻译这句话要正确理解“戚戚”“汲汲”的含义,状语“于贫贱”“于富贵”后置,应为“不于贫贱戚戚,不于富贵汲汲”。
参考答案:不为贫贱而忧心忡忡,不热衷于发财做官。
8.解析:结尾说“他大概是无怀氏时候的百姓,或者是葛天氏治下的百姓吧?”据说在那个时代,人民生活安乐,恬淡自足,社会风气淳厚朴实。这两句问句袒露了作者对宁静、淡泊、安定生活的向往。
参考答案:希望人类社会返璞归真,人们过上淳朴无争、怡然自乐的生活。(意近即可。)
9.解析:结合文意,能从生活状况、性格、志向情趣三个方面介绍,且语言简洁、流畅即可。
参考答案:五柳先生,因住宅旁有五棵柳树而得号为“五柳”。他家境贫寒,不慕名利,安贫乐道,为人闲静,少言寡语。他一生好读书,喜喝酒,常写文章自娱自乐。
(二)(2006乐山中考,二)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0—13题。
荀攸传
荀攸①字公达。祖父昙,广陵太守。攸少孤。及昙卒,故吏张权求守昙墓。攸年十三,疑之,谓叔父衢曰:“此吏有非常之色,殆②将有奸!”衢寤③,乃推问,果杀人亡命。由是异之。何进④秉政,征海内名士攸等二十余人。攸到,拜黄门侍郎。董卓⑤之乱,关东兵起,卓徙都长安。攸与议郎郑泰、何颙、侍中种辑、越骑校尉伍琼等谋曰:“董卓无道,甚于桀、纣,天下皆怨之,虽资强兵,实一匹夫耳。今直刺杀之以谢百姓,然后据毅、函,辅王命,以号令天下,此桓、文⑥之举也。”事垂就而觉⑦,收颙、攸系狱,颙忧惧自杀,攸言语饮食自若,会卓死,得免。
(《三国志·魏书》)
注:①本文涉及的与荀攸有关的人物有:荀攸的祖父叫荀昙,叔父叫荀衢。②殆:大概,恐怕。③寤:醒悟。�④何�进:东汉灵帝时大将军。⑤董卓:东汉灵帝时前将军、并州牧。⑥桓、文:齐桓公、晋文公,春秋时霸主。�⑦事垂就而觉:事情接近成功的时候被发觉了。
10.解释加点词的含义。
(1)何进秉政
(2)会卓死,得免
11.结合上下文,揣摩下列句中加点词的意思。
(1)董卓无道,甚于桀、纣
(2)今直刺杀之以谢百姓
12.翻译下面的句子。
此吏有非常之色,殆将有奸!
13.根据本文内容,你认为荀攸是一个怎样的人?
10.解析:结合文意,加点词语要具体语言环境具体分析。
答案:(1)主持、掌握 (2)适逢、碰到
11.解析:做此类题,要结合上下文,正确理解句中虚词的含义。
答案:(1)介词,表比较,过 (2)连词,来
12.解析:翻译句子时要正确解释“非常”“色”“奸”这三个词。色,可翻译为神色、表情。奸,可译为邪恶、狡诈。
参考答案:这个过去的官员脸色不正常,恐怕会有奸诈。
13.解析:根据选文内容,结合他的经历,从几个方面概括荀攸的形象特点。
参考答案:荀攸是一个善于观察、有勇有谋、爱憎分明、忠君爱国、心系百姓、临危不惧的人。
二、语言运用
14.(2006陕西课改区试题,3)文学名著填空。
文学名著陶冶着我们的性情,砥砺着我们的意志,丰富着我们的情感和想象。
《三国演义》中关羽______________的故事让我们看到了一个英勇无畏的形象;《格林童话》篇篇富含人生哲理,如《______________》;罗曼·罗兰的《名人传》为我们展现出_________、米开朗琪罗、列夫·托尔斯泰的崇高人格和生命激情……
解析:名著知识填空是各地试卷中比较传统的考查形式,只要对新课标中推荐阅读的中外名著认真阅读,一般都能掌握名著的名称、人物、主要故事情节等。此题中要求写出有关关羽的故事名称,如“千里走单骑或过五关斩六将”等,写出《格林童话》中任意一篇故事名称,《名人传》中另一位名人的名字贝多芬。
参考答案:刮骨疗毒(单刀赴会、千里走单骑或过五关斩六将等 灰姑娘(白雪公主、小红帽、青蛙王子、大拇指等) 贝多芬
《五柳先生传》原文及文言文翻译
陶渊明(352或365年—427年),字元亮,又名潜,私谥“靖节”,世称靖节先生,浔阳柴桑(今江西省九江市)人。东晋末至南朝宋初期伟大的诗人、辞赋家。曾任江州祭酒、建威参军、镇军参军、彭泽县令等职,最末一次出仕为彭泽县令,八十多天便弃职而去,从此归隐田园。他是中国第一位田园诗人,被称为“古今隐逸诗人之宗”,有《陶渊明集》。下面是我为你带来的《五柳先生传》原文及文言文翻译,欢迎阅读。
【原文】
先生不知何许(1)人也,亦不详(2)其姓字,宅边有五柳树,因以为号焉(3)。闲静少言,不慕荣利。好(hào)读书,不求甚解(4);每有会意(5),便欣然忘食。性嗜(shì)(6)酒,家贫不能常得。亲旧(7)知其如此,或(8)置酒而招之;造(9)饮辄(zhé)尽(10),期在必醉(11)。既醉而退,曾(céng)不吝(lìn)情去留(12)。环堵萧然(13),不蔽风日;短褐(hè)穿结(14),箪(dān)瓢(piáo)屡(lǚ)空(15),晏(yàn)如(16)也。常著文章自娱,颇(pō)(17)示己志。忘怀得失(18),以此自终(19)。
赞(20)曰:黔娄(21)(qián lóu)之妻有言:“不戚(qī)戚于贫贱,不汲(jí)汲于富贵。”(22)其言兹(zī)若人之俦(chóu)乎(23)?衔(xián)觞(shāng)赋(24),以乐(25)其志(26)。无怀氏(27).之民欤(yú)?葛天氏之民欤(yú)?
【注音】
嗜 shì 辄 zhé 吝 lìn 褐 hè 箪 dān 黔 qián 俦 chóu 赋 fù 瓢 piáo 蔽bì 屡 lǚ 晏yàn 戚 qī 兹 zī 欤 yú 觞 shāng 汲 jí颇 pō
【注释】
⒈【何许】何处,哪里。许,处所
⒉【不详】不知道。详,详细地知道
⒊【因以为号焉】就以此为号。因,因此,就。以,把,用。为,作为。焉,语气助词
⒋【不求甚解】这里指读书只求领会要旨,不在一字一句的解释上过分深究。甚,深入,过分。
⒌【会意】指对书中的内容有所领会。会,体会,领会
⒍【嗜】喜好。
⒎【亲旧】亲戚朋友。亲,亲戚。旧,这里指旧交,旧友。
⒏【或】有时。
⒐【造】往,到。
10.【辄(zhé)尽】就喝个尽兴。辄,就。
11.【期在必醉】希望一定喝醉。期,期望。
12.【曾(zēng)不吝(lìn)情去留】竟没舍不得离开(意思是五柳先生的态度率真,来了就喝酒,喝完就走)。曾不,竟不。曾,用在“不”前,加强否定语气。吝情,舍不得。去留,意思是去,离开。
13.【环堵萧然】简陋的居室里空空荡荡。环堵,周围都是土墙,形容居室简陋。萧然,空寂的样子。
14.【短褐(hè)穿结】粗布短衣上打了补丁。短褐,用粗麻布做成的短上衣。穿结,指衣服上有洞与补丁。
15.【箪(dān)瓢(piáo)屡空】箪与瓢时常是空的(形容贫困,难以吃饱。)箪,古代盛饭用的圆形竹器。瓢,饮水用具。屡空,经常是空的。
16.【晏(yàn)如】安然自若的样子。晏:安然 如:……的样子
17.【颇】"稍微",或“十分"
18.【忘怀】忘记。
19.【自终】过完自己的一生。
20.【赞】传记结尾的评论性文字。今义称赞、赞美。
21.【黔(qián)娄】战国时齐国的隐士。
22.【不戚(qī)戚于贫贱,不汲(jí)汲于富贵。】不为贫贱而忧愁,不热衷于发财做官。戚戚,忧虑的样子。汲汲,心情急切的样子。于,介词,由于、因为,的意思
23.【其言兹若人之俦(chóu)乎】这话大概说的是五柳先生一类的人吧?若人,此人,指五柳先生。俦,辈,同类。
24.【衔(xián)觞(shāng)赋诗】一边喝酒一边作诗。觞,酒杯。衔,含着
25.【乐】形容词的使动用法,使……快乐。
26.【志】:心志。
27.【无怀氏】:跟下文的“葛天氏”都是传说中的上古帝王。据说在那个时代,人民生活安乐,恬淡自足,社会风气淳厚朴实。
【译文】
五柳先生不知道是哪里的人,也不知道他的姓名。房子旁边种着五棵柳树,就以此为号。他安安静静的,非常少说话,不羡慕荣华利禄。爱好读书,只求领会要旨,不在一字一句的解释上过分深究;每当对书中的.内容有所领会的时候,就会高兴得忘了吃饭。天性喜欢喝酒,但家境贫寒而不能常喝。亲戚朋友知道他有此嗜好,有时摆了酒席来招待他;(他)去喝酒就喝个尽兴,希望一定喝醉。五柳先生(只要)喝醉了就回家去,竟没舍不得离开。简陋的居室里空空荡荡,不能遮蔽住风和阳光;粗布短衣上打了补丁,盛饭的篮子与喝水用的瓢里经常是空的,但他依然安然自若。经常以写文章来自娱自乐,非常是能表达自己的志趣。不把自己得失放在心上,就这样过完自己的一生。
赞语说:黔娄的妻子曾经说过:“不为贫贱而忧愁,不热衷于发财做官。”这话大概说的就是五柳先生一类的人吧?一边喝酒一边作诗,为自己的志向感到快乐。他大概是无怀氏或葛天氏的时候的百姓吧?
【点评】
这篇传的写法非常特别。正式给人立传,总要说这个人叫什么名字,是什么地方人。但陶渊明笔下的主人公,既不知其名姓,也不知其来历,这就使人觉得高深莫测,有点“神龙见首不见尾”,富于传奇色彩。因为他的宅边有五棵柳树,大家都叫他“五柳先生”,于是他也便把这作为自己的雅号。
本文赞语,用“不戚戚于贫贱,不汲汲于富贵”的话来赞扬五柳先生,说“其言兹若人之俦乎”,意谓大概这两句话说的就是五柳先生这类人吧,也就是说五柳先生是黔娄一类人物。两句话非常精炼地概括了五柳先生的性格特征,使古今两个人物相映生辉。下面“衔觞赋诗”几句,用记述与抒情再补一笔,人物的精神面貌更加突出,像是在画面上真的活动起来。虽然贫困,并不妨碍他心境的悠闲,饮酒赋诗,自有不可多得的乐趣。这几句也与前面“传”的部分相呼应。赞语以“无怀氏之民欤?葛天氏之民欤?”结束,说五柳先生虽生活在后世,但他的精神却徜徉于上古帝王无怀氏、葛天氏的淳朴时代,则其为人行事之超然绝俗也就不足为怪了。两句话用或然语气表示肯定,尤为妙绝,使全篇神韵飘然而远。
【扩展】
1.宅边有五柳树
从“榆柳荫后檐,桃李罗堂前”(《归园田居·其一》)的诗句可知陶宅边确实有柳树。并且有5棵。
2.好读书
陶渊明读书是在完成耕种之后,从“既耕亦已种,时还读我书”(《读〈山海经〉》)可以看出。又常与友邻讨论,所以又写道:“奇文共欣赏,疑义相与析。”(《移居》第一首)
3.性嗜酒
“春秫作美酒,酒熟吾自斟”(《和郭主簿》),“盥濯息檐下,斗酒散襟颜”(《庚戌岁九月中于西田获早稻》),“欲言无予和,挥杯劝孤影”(《杂诗·其二》),“欢言酌春酒,摘我园中蔬”(《读〈山海经〉》),真乃“篇篇有酒”,其嗜酒之甚可以想见。
4.箪瓢屡空
这是五柳先生以颜回自况,颜回箪瓢屡空而“不改其乐”,说明他安贫乐道。五柳先生亦当如此。陶渊明亦常“箪瓢屡空”,如“饥来驱我去,不知竟何之;行行至斯里,叩门拙言辞”(《乞食》),就是写他由于乏食不得不外出借贷的情况。
5.黔(qián)娄
战国时齐国人。鲁恭公曾遣使者致礼,赐粟三千钟,想聘他任宰相,他坚辞不受。齐王又派人送去黄金百斤,聘他为卿,他也不接受。死时衣不蔽体。其妻亦有贤德。“黔娄有言”,一本作“黔娄之妻有言”。陶渊明在《咏贫士》中曾写道:“安贫守贱者,自古有黔娄。”
【古今异义】
1.每有会意
古:指对书中的内容有所领会
今:指领会别人没明白的意思
2.亲旧知其如此
古:旧交,旧友
今:过去的,过时的
3.好读书,不求甚解
古:读书只求领会要旨,不在一字一句的解释上过分深究
今:只求懂个大概,不求深刻了解(含贬义)
4.造饮辄尽
古:到,往
今:制造
5.或置酒而招之
古:有时;有的人
今:或者
6.因以为号焉
古:以之为,把(它)当作
今:认为,作为
7.赞曰:黔(qián)娄之妻有言
古:常用于传记体文章的结尾处,表示作传人对传主的评论。
今:夸奖,夸赞
8.颇示己志:
古:略微
今:非常
《五柳先生传》教学反思
《五柳先生传》是一篇文言文自读课文,在课文翻译上不要求做逐字逐句解释,只求意译。在课文内容的理解上主要是对人物形象的把握以及人物精神境界的体会。
基于以上要求,我把课文放手让学生自己处理。
文言文的读是很重要的,读通、读懂是一个循序的过程,我让学生听读、自由读、朗读、适时点评,在读的过程中,很多学生掌握了文章的语言特点,多用否定句,而且句式整齐,有的同学更己通晓了文意,这样,在此基础上进行学习就轻车熟路了。
学生在理解课文中,提出了一系列难懂的问题,有的问题同学们通过思考能迎刃而解,而在人物形象的理解上不易懂。我引导学生从具体事件上分析人物,“好读书,不求甚解”他在读书中得到的是精神愉悦;“性嗜酒”“期在必醉”写他率真放达,“环堵萧然,晏如也”他安贫乐道,“常著文章自娱,忘怀得失”描述他自得其乐,淡泊名利,对平平淡淡生活细节的叙述,生动地刻画了贫困之中却悠闲自适的隐士形象。
为了更深刻地认识人物性格,理解人物精神风貌,我想到了多媒体,在这课的资源中,有一段视频,作者在东篱下采菊,悠然自适的情形,我让同学们观看,品味人物的精神境界,我由此又想到了一句话并告诉同学们:是真名世自风流,作者有才学而不拘礼法,活得自然,活得洒脱。
本课学生不仅学会从课文本身理解人物,也体会到这是一种社会生活状态,是赞是否,同学看法不一,结合当时的时代背景,再想到当今社会,我不知不觉对学生的人生观进行着一些渗透。
学生需要开扩的视野,需要有对生活的认识和思考,这是我在教学本课的一点粗浅认识。
网友评论
最新评论
常与友邻讨论,所以又写道:“奇文共欣赏,疑义相与析。”(《移居》第一首) 3.性嗜酒 “春秫作美酒,酒熟吾自斟”(《和郭主簿》),“盥濯息檐下,斗酒散襟颜”(《庚戌岁九月中于西田获早稻》
其如此【代词,他】 7.志:1、以乐其志【志趣,志向】 2、处处志之【标记】3.重点虚词1 以 因以为号焉 "用",助词 2 因 因以为号焉 表顺承,"就" 3先生不知何许人
、性格特点、志向情趣等方面)。(3分) 【参考答案】 1、(1)清楚 (2)体会、领会(3)期望(4)辈、同类 2、不忧心忡忡于贫贱,不热衷于发财做官 3、希望人类社会返璞归真,人们过上淳朴无争、怡然自乐的生活 4、五柳先生因住宅旁有五棵柳树而得号为“五柳”。他家境贫寒,不慕名利,安
zhé 吝 lìn 褐 hè 箪 dān 黔 qián 俦 chóu 觞 shāng 赋 fù 瓢 piáo 蔽bì 屡 lǚ 晏yàn 戚 qī 兹 zī 欤 yú 汲 jí 颇 pō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