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录介绍:
- 1、英美文化与中国文化的不同点是什么十条
- 2、英美文学常识英语
- 3、英语文化知识
- 4、英美文化历史风俗常识
- 5、英语国家文化常识书
英美文化与中国文化的不同点是什么十条
一、发展态势不同
中国文化从整体上看,是一种静态文化、一种家国文化。中国处于亚洲东部,在历史上是四大文明古国之一,地理环境优越,这为人长期居住、生产提 供了良好的环境。人们长期居住在同一个地方,使得家族发展很快。
中国人对家的看重,可以从“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窥见一 斑。所以,对于中国人来说,家就是国、国就是家,家和国的差别仅仅在于规模有所不同。这种静态文化和家国文化最直接的体现是以仁、孝、礼、义、信为核心 的、贵和尚中的中庸思想。
英美文化是一种动态文化、一种斗争文化。英美国家的地理环境、气候,使得人民具有很大的流动性,在这种模式下发展的文化自然具有动态的特点。 而人口流动,使得英美人的家庭观念较弱,个人主义、自由主义等价值观念逐渐形成并得以发展、传承。
英美国家长期以来经济和社会发展很快,有发展就会有竞 争,有竞争,斗争就在所难免,长此以往,就形成了一种斗争。
二、伦理观念不同
中国文化以家庭伦理为本位,而西方文化则主张个人本位。中国文化的核心是家国文化,家国文化以家族为本位。家庭中长幼有序,夫妻有分,家庭成 员各守其责,各安其分。
最重要的家庭伦理关系是一个“孝”字。“百善孝为先”,孝道是中国的根本,是国粹。中国的“孝”文化自古有之,古人以孝治天下。
英美国家强调“上帝面前人人平等”,它们的文化追求的是人格独立,于是个人主义、骑士精神、英雄主义盛行。英美文化主张个人利益神圣不可侵 犯,他们以个人为本位、自我为中心。
这种个人本位思想即使在亲人之间也划分得界限分明,如就餐时的AA制、年满18岁子女必须独立生活等。这种文化反映在 家庭中,就是家庭各成员都是平等的,讲究的是沟通,而不是命令。
三、对人与自然的基本观点不同
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是中国文化的核心与基础。传统的中国文化以儒家思想为主要内容,而儒家思想的 核心是“仁”。“仁”是指人与人之间相互友爱、帮助、同情等,人与人的关系达到“仁”才算是完美。英美国家人与人之间是平等的、竞争的关系,人与人之间机 会均等,就看竞争力是不是足够强大。
在处理人与自然的关系上,中国文化讲究“天人合一”、“顺天应物”,往往把大自然人格化、神化,不是改造自 然,而是顺应自然、谋求人与自然和谐发展。
以英美为代表的西方国家很久以前就开始了对自然奥秘的探索,开发和利用自然资源为人类服务是它们的主流思想。英美国家十分重视人与自然的关系,它们认为人与自然是对立的、充满斗争的,认为人可以征服自然,控制自然,并利用自然。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中国文化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中国传统文化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美国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英国
参考资料来源:中国社会科学网-伯明翰学派“大众文化”的三大特征及其借鉴意义
英美文学常识英语
1.【考英语专八,人文常识要仔细看书吗
专八人文分数共十分,其中包括英、美、澳大利亚、新西兰、加拿大的国家概况(地理,比如美国的最长河流是密西西比等,国歌国旗,国家政治机构,党派(英美比较主要)等,其实澳大利亚、新西兰、加拿大一般考得不深,只要记住它们的国歌国旗,地理状况,还有比如像英国女王,总督,总理这类的知识就行),还有英美文学史(作家作品,还有像桂冠诗人之类的诗人头衔,还有著名作家的时期,比如莎士比亚是英国文艺复兴时期的剧作家等),还有就是语言学的基本知识(这部分只要知道句法学、语法学、词素这些专业名词的含义,能够分辨就可以,还有就是一些关于语言学提出的理论),其实人文部分你做一下冲击波的题目,并且看看上面的知识点就行,不过由于东西比较多,要全记住比较困难,所以你尽量记吧,最主要的是比较有名的地方要记得住.至于翻译,这要靠基本功了,平时多动手练练,扩大词汇量,今年专八的英译中其中的词汇就比较有难度,如果词汇量不够的话很难翻.。
2.英语文学常识
情态动词 情态动词的语法特征 比较can 和be able to 比较may和might 比较have to和must must表示推测 表示推测的用法 情态动词+have+过去分词 should和ought to had better表示最好 would rather表示"宁愿" will和would 情态动词的回答方式 带to的情态动词 比较need和dare否定句和一般疑问句(1)常见的否定句做法1.含有be动词的否定句:规则:在be动词后面+not,另外is not可缩写成isn't,are not可缩写成aren't,was可缩写成wasn't,were可缩写成weren't,但am not不可缩写。
2.含情态动词的否定句:规则:在情态动词后+not,必要时可缩写。3.带有行为动词的句子否定句做法:(1)单数第三人称做主语(he she it或代表单个人或物的第三人称名词):规则:要在行为动词前加上助动词doesn't,然后找动词恢复原形。
(2)其它人称作主语:规则:在行为动词前加don't,句子中行为动词的用原形。句型1.含be动词的基本结构:be的现在形式为am,is,are.(1)主语是I,用am.(2)主语是he,she,is,一个人名或一个称呼(也就是第三人称单数),用is.(3)主语是复数或是you,用are.(4)在有助动词,情态动词句子和祈使句中用be原形。
2.动词have的基本句型:谓语动词have表示拥有某物,有人称和数的变化。当主语是第一人称(I,we),第二人称(you)以及第三人称复数(they及其他复数名词并列主语等),用have,当主语为第三人称单数(he,she,it或单数名词),用has.(1)肯定句:主语+have/has+宾语+其他(2)一般疑问句:Do/Does+主语+have+宾语+其他?(3)肯定句:主语+don't/doesn't+have+宾语+其他3.There be结构:(1)there be的现在时是there is或there are,表示有。
存在形式的有,其后加上地点,就是“在某处有什么”。there is表示有的东西为单数,或不可数形式。
there are表示有的东西为复数。(2)some,any常用在there be句型中,some一般在肯定句中表示几个或一些,any一般在否定句或一般疑问句中使用。
(3)有的人或物是几种,以第一种的形式为准。(4)特殊疑问句为How much / many …?和What's …?4. 祈使句用来表示命令、请求或劝告的句子,称为祈使句,祈使句的否定式是在前面加Do not。
5. 感叹句感叹句就是表示喜怒哀乐等强烈感情的句子。由how或what+被强调的部分+其余的陈述部分。
6. 反义疑问句反义疑问句是问话的人对问的问题有一定的看法,需要答话的人给以证实,其结构一般为两部分,前边是陈述,后面是提问;如果前面是肯定形式,后面应是否定提问;而前边是否定形式;后面则是肯定提问。7. 现在进行时表示现在(说话瞬间)正在进行或发生的动作。
结构为be(am / is / are)+动词的现在分词,现在分词的变化有三种,句式是:(1)肯定句:主语+am / is / are +v.ing(2)否定句:主语+am / is / are + not + v.ing(3)一般疑问句:Am / Is / Are + 主语+ v. ing8. 一般现在时表示经常性或习惯性的动作或目前存在的状态,也表示主语具备的特性和能力及客观真理。(1)当主语是第一,第二和第三人称复数时,肯定句:主语+动词原形+其他否定句:主语+don't +动词原形+其他一般疑问句:Do+主语+动词原形+其他?(2)当主语是第三人称单数时肯定句:主语+动词(单三)+其他否定句:主语+doesn't+动词+其他一般疑问句:Does +主语+动词+其他?(3)动词的第三人称单数有四种基本的变化规则。
(4)特殊疑问句的结构:特殊疑问词+助动词do / does +主语+动词原形+其他?祈使句及there be句型(一)祈使句1. 祈使句的特点及构成。(1)祈使句是提出请求、建议、命令、号召等的句子。
(2)祈使句的主语常常省略,句中的谓语动词放句首,或在谓语之前用please,please也可放在句末。(3)祈使句中的动词后面通常用一介词,构成固定搭配,在句中作谓语。
(4)祈使句中谓语用原形动词。2. 祈使句的级与包含意义(第一人称祈使句)例:(1)原级:Please open your books . 请打开你们的书。
有礼级:Would you please open your books ? 请打开你们的书好吗?否定式:Would you please don't open the door ? 请你不要打开门好吗?(2)第一人称祈使句例:原级:Let's read the book . 让我们看书吧。否定式:Let's not read the book . 让我们别看书了。
3. 提供帮助的Let …在句中的使用例:Let me help you . 让我来帮助你吧。Let me carry the box . 让我来拿这个大盒子吧。
4. 祈使句的否定形式:直接在句首加上Don't。 例:Don't throw it like that . 不要像那样子扔它。
Please don't open this box . 请不要打开这个盒子(二)there be句型1. there be句型在句中的使用。肯定陈述句:(1)There is a picture on the wall .(2)There are some hills in the picture .否定陈述句:(1)There isn't a picture on the wall .(2)There aren't any hills in the picture .疑问句及简略回答:(1)Is there a bird in that three ? Yes , there is . No , there isn't .(2)Are there any books on the table ? 2. 对there be句型的分析(1)there be句型表示“有”,there是引导词,be是谓语动词。
(2)。
3.几道关于英国常识的英语题目
1.record of a British census and land survey in 1085-1086 ordered by William the Conqueror威廉大帝下令进行的1085-1086年间的英国人口和土地普查记录。
2.usually refers to the British House of Lancaster and York between supporters of the dynasty to the throne of England the intermittent civil war.Plantage royal family are the two branches, is a descendant of King Edward III. Wars of the Roses is not the name used at the time, it's home from the selected two royal emblem, the red roses of Lancaster and York's white rose.1455年至1487年其间,兰开斯特家族(House of Lancaster)和约克家族(House of York)的支持者为了英格兰王位而发生断续的内战,史称玫瑰战争(Wars of the Roses),或蔷薇战争。两个家族都是金雀花王朝(Plantage)皇族的分支,为英王爱德华三世的后裔。
“玫瑰战争”一名源于两个皇族所选的家徽,兰开斯特的红玫瑰和约克的白玫瑰。1。
In 55 B.C. Julius Caesar, then general of the Roman armies in Gaul, decided that it would be a good move to try a little summer invasion of Britiain. The Celts in Gaul had been receiving aid from their close relations in southern England. British Celts may even have fought with related tribes in Gaul against the Romans. In 43 A.D. Claudius became Emperor of Rome. Needing a public relations coup to secure his tenuous position he decided to revive the dream of expanding the Empire to the British Isles. The pretext was conveniently provided by Caratacus, king of the Catavellauni tribe. Caratacus invaded the territories of the Atrebates, whose king, Verica, fled to Rome and appealed for help. Claudius was quite happy to respond.Vespasian's 2nd Legion marched through Sussex and Hampshire, the lands of the Atrebates, who were friendly to Rome, meeting their first real opposition from the Durotriges tribe in Dorset. They overran the hill fort of Hod Hill, and in an unusual move, built their military camp in one corner of the enclosure, where it can be seen today. Then they pushed on to present day Exeter, capturing twenty hill forts in all.The Romans followed the formula in Britain that had been so successful elsewhere; rather than try to conquer with force, they established "client kingdoms" on the borders of territory they directly controlled. Basically this meant that certain Celtic tribes, in return for not being overrun, agreed to ally themselves to Rome. Treaties with tribes in the north and in East Anglia created buffers on the frontiers while the process of mopping up resistance continued.2.The Norman Conquest of 1066 is perhaps the most famous events in British history. William the Conqueror confiscated almost all the land, and gave it to his Norman followers. He used a strong Norman government replaced the weakSaxon government. Thus, the feudal system pletely established in England.Open relationship with the European continent, civilization and merce wereintroduced Norman - French culture, language, manners and architecture.Church closer connection with Rome, the Church and the secular court courtseparation.。
4.关于英国或英语的文化常识
英语姓名的一般结构为:教名+自取名+姓。如 William Jafferson Clinton。
但在很多场合中间名往往略去不写,如 George Bush,而且许多人更喜欢用昵称
取代正式教名,如 Bill Clinton。上述教名和中间名又称个人名。现将英语民族
的个人名、昵称和姓氏介绍如下:
I. 个人名
按照英语民族的习俗,一般在婴儿接受洗礼的时候,由牧师或父母亲朋为其
取名,称为教名。以后本人可以在取用第二个名字,排在教名之后。
英语个人名的来源大致有以下几种情况:
1. 采用圣经、希腊罗马神话、古代名人或文学名著中的人名作为教名。
2. 采用祖先的籍贯,山川河流,鸟兽鱼虫,花卉树木等的名称作为教名。
3. 教名的不同异体。
4. 采用(小名)昵称。
5. 用构词技术制造新的教名,如倒序,合并。
6. 将母亲的娘家姓氏作为中间名。
英语民族常用的男子名有:James, John, David, Daniel, Michael, 常见的
女子名为:Jane, Mary, Elizabeth, Ann, Sarah, Catherine.
II. 昵称
昵称包括爱称、略称和小名,是英语民族亲朋好友间常来表示亲切的称呼,
是在教名的基础上派生出来的。通常有如下情况:
1. 保留首音节。如 Donald = Don, Timothy = Tim. 如果本名以元音开头,
则可派生出以'N'打头的昵称,如:Edward = Ned.
2. +ie 或 -y 如:Don = Donnie, Tim = Timmy.
3. 采用尾音节,如:Anthony = Tony, Beuben = Ben.
4. 由一个教名派生出两个昵称,如:Andrew = Andy Drew.
5. 不规则派生法,如:William 的一个昵称是 Bill.
III. 姓氏
英国人在很长的一段时间里只有名而没有姓。直到16世纪姓氏的使用才广泛
流行开来。英语姓氏的词源主要有:
1. 直接借用教名,如 Clinton.
2. 在教名上加上表示血统关系的词缀,如后缀-s, -son, -ing;前缀 M'-, Mc-,
Mac-, Fitz- 等均表示某某之子或后代。
3. 在教名前附加表示身份的词缀,如 St.-, De-, Du=, La-, Le-.
4. 放映地名,地貌或环境特征的,如 Brook, Hill等。
5. 放映身份或职业的,如:Carter, Smith.
6. 放映个人特征的,如:Black, Longfellow.
7. 借用动植物名的,如 Bird, Rice.
8. 由双姓合并而来,如 Burne-Jones.
英语姓氏虽然出现较教名晚,但数量要多得多。常用的有:Smith, Miller,
Johnson, Brown, Jones, Williams.
IV. 几点说明
1. 较早产生的源于圣经,希腊罗马神话的教名通常不借用为姓氏。
2. 英国人习惯上将教名和中间名全部缩写,如 M. H. Thatcher;美国人则习惯
于只缩写中间名,如 Ronald W. Reagan。
3. 在姓名之前有时还要有人际称谓,如职务军衔之类。Dr., Prof., Pres. 可以
用于姓氏前或姓名前;而Sir 仅用于教名或姓名前。
5.要考英语专业的研究生,英美文学应该怎么准备
呵呵,我跟楼主一样,也不是英语专业,是工科计算机专业的,英美文学这一块其实在统一考试的时候内容所占比例不大,只有很小一部分,当然要看你是准备考哪个学校和什么专业方向了,如果是英美文化研究方向,这个比例就很大的。一般的英语专业不会出现太多英美文化方面的内容。这部分的内容在复试的时候出现的较多,很多学校在复试的时候基本都是考英美文化常识和口语。
要准备这部分,有几本参考书:《英国文学简史》(上、下册,外研社),《美国文学简史》(上、下册,外研社),《欧洲文化入门》(一册,外研社),此外还可以买一下世图社的文学常识模拟考试题,对你应该很有好处的,以上内容准备好可,去应付考试问题就不大了。
建议楼主初试前不用花太多功夫准备文化常识这一块,等初试过了,在春节后到复试前这段时间集中精力准备。
英语文化知识
浅谈英语文化知识渗透于英语教学
内容摘要
语言是文化的载体,是文化的主要表现形式。它是随着民族的发展而发展的,是社会民族文化的一个组成部分。不同民族有着不同的文化、历史、风俗习惯和风土人情等,各民族的文化和社会风俗又都在该民族的语言中表现出来。语言离不开文化,文化依靠语言,英语教学是语言教学,当然离不开文化教育。随着我国对外交往与民族接触的日益迫切的需要,英语教学要重视交际能力的培养和随之而来的要求对所属文化有所了解的呼声越来越高。在英语教学中,教师应努力培养学生的文化习得意识,使文化规范的教学与语言技能的培养同步进行。
关键词 语言 文化 文化差异 文化意识
在美国有这样一个尽人皆知的句子:"When you're down, you are not necessarily out."但是许多English learners却对其含义不甚了了。原因是不了解这句话的文化背景。这原是一句拳击术语,在拳击比赛中拳击手若被对方击倒,裁判数到10还不能起来则被判输。但在很多情况下不等裁判数到10,倒地的拳击手便能爬起来再战。因此,这句话的表层意思是:当你被人击倒,并不意味着输了这场比赛。其寓意为:当你遇到挫折,并不一定丧失了成功的机会。
由此我们可以得到启示:在英语教学中要注重语言和文化的关系,应提高对中西文化差异的敏感性和适应性,应树立文化意识并注重文化知识的传授。
?一、 语言和文化
语言和文化是密不可分的。语言不仅仅是一套符号系统,人们的言语表现形式更要受语言赖以存在的社会/社团(community)的习俗,生活方式,行为方式,价值观念,思维方式,宗教信仰,民族心理和性格等的制约和影响。长期以来,在英语教学中语言和文化的这种关系一直未得到足够的重视。在教学实践中,似乎认为只要进行听,说,读,写的训练,掌握了语音,词汇和语法规则就能理解英语和用英语进行交际。而实际上由于不了解语言的文化背景,不了解中西文化的差异,在英语学习和用英语进行交际中屡屡出现歧义误解频繁,语用失误迭出的现象。如:用How much money can you earn a month?来表示对外国人的关心,殊不知这是一句冒犯的问话,侵犯了别人隐私(privacy),会激起对方的反感。中国人以谦逊为美德,如当外国人称赞中国人某一方面的特长时,中国人通常会用You are overpraising me ("过奖")来应酬,这往往会让说话者感到你在怀疑他的判断力;抑或是用"Where? Where?"来回答,弄得外国人莫名其妙,不知所云。美国社会学家G.R.Tucker 和W.E.Lambet对于外语教学中只教语言不教文化有这样的看法:"我们相信,任何这类企图都会使学生失去兴趣,使他们不仅不想学习语言符号本身,而且也不想了解使用这一符号系统的民族。相反,帮助学生在学习语言时提高对文化的敏感性,就可以利用他们发自内心的想了解其他民族的兴趣和动力......,从而提供了学习该民族的语言的基础"。
二、中西文化的偶合现象与文化差异
不同民族的文化有可能存在某些相同或相似的地方,这被称为文化的偶合现象。这主要是由于不同的民族在与大自然作斗争的过程中会有相同或相似的生活体验和经历。这种相似性必然会反映到语言中来。因而在英语和汉语中,我们不难发现许多相同或相似的表达。例如:"披着羊皮的狼",英语为wolf in sheep's clothing;"同舟共济" ,英语为in the same boat;"破土动工",英语为break earth;"三思而后行",英语为 think twice before you act;"蓝图",英语为blue print,等等,这样的偶合现象不胜枚举。文化的这种偶合现象,可以促进English learners在目的语(target language)学习中的"正迁移"(positive transfer)。
但是,不同的民族所处的地理环境和历史环境不同,因而对不同的事物和经历有着不同的编码(code),分类;不同的民族因不同的宗教信仰,也导致了他们独特的笃信,崇尚和忌讳心态;不同的民族因其发展的特殊历史过程也产生了本民族自己的历史典故,传说轶事。如:汉语中的"龙","生死轮回","八卦","阴阳","气功"等,对不了解中国文化的外国人来说必然是云里雾里,不知何物。同样,当我们看到英语中He is a wolf这个句子时,还以为是"这个人很凶",实为"他是个好色之徒"。中西两种文化的差异还可以从动物的"文化附加义"的差异窥见一斑。 对于狮子的勇猛(brave),绵羊的温顺(gentle),狐狸的狡猾(sly),乌龟的迟缓(slow),猪的贪婪(greedy),英语和汉语的文化附加义基本相同。但在老鼠,骡子和猫头鹰的习性上,英语和汉语的文化附加义则大相径庭。在汉语中有"贼眉鼠目","鼠目寸光"等成语,用以形容鬼鬼祟祟和目光短浅。而老鼠在英语俚语中可指女人,怕羞的人。更由于迪斯尼先生创造了Mickey Mouse这个尤物,从而使得老鼠的形象大放异彩,成为千家万户所喜爱的动物,尤其在儿童心目中,更是机智,智慧的象征。至于骡子,在汉语中,"寿命长,体力大"是它的特征。而英语中骡子是"顽固(stubborn)"的代名词。汉语中人们用猫头鹰象征不祥之兆,如"猫头鹰进宅,无事不来",而英语中的猫头鹰则是智慧之鸟。
此外,中西文化的差异还有很多,如熟人,朋友间见面打招呼时的差异(中国人见面多问"你吃了没有?""你到哪里去?";而外国人则说"Hello");人们接受礼物时表达自己态度的差异(一般中国人不会当着送礼物人的面看礼物;而外国人往往会当面撤开礼物并高兴地向人家连声称谢"Thank you. I really appreciate it.");运用体态语的差异(如:中国人召唤他人走近时常用手心向下,手指向内连续弯曲的手势,这种手势在英语中是在使唤小动物走近时用的;召唤他人走近外国人使用四指弯曲食指向内勾动的手势,而这种手势在汉语中则是极富挑衅性的)。
三、 树立文化意识,注重文化知识的传授
在中学英语教学中,应树立文化意识,应在传授语言的同时同步传授文化知识。这样做的好处是:文化知识加深了学生对语言的了解,语言则因赋予了文化内涵而更易于理解和掌握。语言教学和文化教学同步可以在传授语音,词汇,语法等语言知识时进行。如:freeze这个词的基本含义是"冰冻""结冰"。而在一个私人拥有枪支的美国社会中,一位留学生因听不懂美国人的口语Freeze!("站住""不许动")而被枪杀。在美国社会中,Freeze!却是人人皆知的日常用语。假如这位留学生有这点文化知识就不至于付出生命的代价。又如:教词汇professional时,告诉学生He is a professional和She is a professional可能会引起天壤之别的联想意义:He is perhaps a boxer.和She is likely a prostitute. 这是由英美的文化所触发的定向思维。
除了语言本身所承载的文化涵义外,西方国家的风俗习惯,人们的生活方式,宗教信仰,思维方式等等都有着深厚的文化背景和底蕴。因此,在英语教学中还要适时地向学生介绍文化背景知识。如:在中国称中年以上的人为"老",是尊敬的表示,可在西方,"老"却意味着衰朽残年,去日无多,因此西方人都忌讳"老",都不服"老"。有位导游讲过这样一件事:在一次带队旅游中,我们的这位导游看到一位美国老太在艰难地爬山时,便上前去搀扶她,却遭到了老人的拒绝。为什么会发生这种事呢?因为在美国这样一个老人普遍得不到尊重的社会里,老人们养成了不服老,坚持独立的习惯。所以美国的老人都不喜欢别人称其为老人(elderly people),在美国都用"年长的公民"(senior citizens)这一委婉语来指代老人。
在英语教学中,还可以将日常生活交往中的中西文化差异进行总结归纳,这对学生进行跨文化交际能力的提高能起到积极的促进作用。如可将中国人与英语国家人士初交时谈话的禁忌归纳为四个词:I, WARM, where, meal。I代表income;第二个词中W代表 weight ,A代表age, R 代表religion, M代表 marriage。由此而引出"七不问":不问对方收入,不问体重,不问年龄,不问宗教信仰,不问婚姻状况,不问"去哪儿",不问"吃了吗"。这样可使学生对与英语国家人士交谈的禁忌有更清楚的了解。
利用多种渠道、多种手段,吸收和体验异国文化。可以收集一些英语国家的物品和图片,让学生了解外国艺术、历史和风土人情;运用英语电影、电视、幻灯、录像等资料给学生直观的感受,使学生对英语的实际使用耳濡目染。向学生推荐阅读体现外国文化的简易读本,以增加对英语文化的了解;邀请中外"英语通"作中外文化差异方面的专题报告;组织英语角,英语晚会等,创设形式多样的语言环境,加深对文化知识的实际运用。
总之,在英语教学中不能只单纯注意语言教学,而必须加强语言的文化导入,重视语言文化差异及对语言的影响。只有这样,才能在实际中正确运用语言。
英美文化历史风俗常识
英美文化历史风俗常识:
1、个人隐私:
英美人特别注重个人隐私,他们认为个人的事不必让别人知道,更不愿让别人干预,当陌生人或不大熟悉的人提出涉及年龄、收入、婚姻状况、宗教信仰等问题时,都被认为有失礼貌。因此,在与英美人交往时,应避免问及有关隐私的问题。
2、被邀做客:
在英美等国家,如果被邀请去别人家里做客,除非遇到一些重大的节日或婚礼、生日等特殊的场合,通常只需带上一点小礼物或一束鲜花即可。如果是好朋友相邀,则送不送礼物都可以,如果一定要送点什么。
在接过礼物后,接受礼物的人则会马上打开礼物,并说一些赞赏的话。
3、付小费:
当在英美国家乘坐出租车或在饭店、旅店消费,进行理发或美容时,除车费、饭钱、住宿费等应付的账单外,还需支付一定的小费。小费的比例一般为账单的10%-15%。人们通常给出租车司机、理发师、美容师、旅馆行李员小费。
但在饮食店和旅馆,如果小费已经算在账单里了,通常就不必再给小费了。给小费是尊重对方劳动的礼貌行为。
英国的语言文化:
英国名义上没有官方语,实际上以英语为主要语言。英格兰以外地区有其他官方语言,例如威尔士北部还使用威尔士语,苏格兰西北高地及北爱尔兰部分地区仍使用盖尔语。世界各地移民到英国的人也讲自己的家乡语言,如孟加拉语、汉语、印地语、旁遮普语和乌尔都语。
英国是印度以外印地语使用者最多的地方。
英语国家文化常识书
1.有关英语国家文化的书籍
1,《中国建筑史》乐嘉藻 这是中国国人出的第一部建筑史哦!怎么样都要捧场一下啊~虽说梁思成说这位老先生“既不懂建筑又不懂历史”……但是我看完觉得还是很值得一看的,乐先生把中国建筑按建筑形式和组件来分类介绍,配上若干插图,其特色倒是在文字上,还保留了文言文的余韵啊~读起来很有感觉又不会看不懂,不求甚解的话不用看注释,很快就可以翻完。
2,《华夏意匠》李允鉌 这本书……我还没看,但是绝对是值得推荐的好书!它对于建筑史的写法是属于比较特殊的。下面引用百度—— 《华夏意匠》涉及的学术范围非常广泛,除了直接相关的艺术和科技之外,还包括了历史、哲学、文学、政治、宗教等学科。
它的内容意涵深邃,语言亲切隽永,堪称中国建筑文化领域中的“传世之作”。对于建筑师、设计师、美术家、考古学家、历史学家等专业人以及从事一般文化艺术活动或爱好中国文化艺术的人士,它都是一本不可多得的参考书。
3,《美的历程》李泽厚 此书也是气势恢宏的一本好书啊!光看了介绍就使我热血沸腾—— 《美的历程》从宏观鸟瞰角度对中国数千年的艺术、文学作了概括描述和美学把握。其中提出了诸如原始远古艺术的“龙飞凤舞”殷周青铜器艺术的“拧厉的美”,先秦理性精神的“儒道互补”,楚辞、汉赋、汉画像石之“浪漫主义”,“人的觉醒”的魏晋风度,六朝、唐、宋佛像雕塑,宋元山水绘画以及诗、词、曲各具审美三品类,明清时期小说、戏曲由浪漫而感伤而现实之变迁等等重要观念,多发前人之所未发。
2.英语国家文化知识
英语中常见的肢体语言 to hold one's head high 昂首挺胸(表示趾高气扬) to shake one's fist 挥动拳头(表 *** 胁) to shake one's head摇头(表示不知道) to show a V sign 这一手势是祝愿胜利或庆祝胜利之意。
to wink at a person 向某人眨眼睛 to shrug one's shoulders 耸耸肩膀(表示冷淡或怀疑) to make a face 面部露出厌恶的表情 to keep(or have) one's fingers crossed 把中指叠在食指上交叉着,作十字状。这是暗中希望上帝保佑自己正在做的事成功。
to crook a finger 朝某人弯曲食指,是招人过来的意思 更有趣的是英美人用大拇指(thumb)做出许多不同的表示。
3.有哪些关于英语国家的文化背景的书
冲击波系列 有本是介绍英语国家文化背景的
英语专业八级人文知识(冲击波)
目录
第一部分 英语国家概况
第1章 美国概况
第2章 英语概况
第3章 加拿大概况
第4章 澳大利来概况
第5章 新西兰概况
第二部分 英语文学知识
第1章 美国文学
第一阶段 独立革命之前(十七世纪中期之前)
第一节 美国本土文学(美国印第安传统文学)
第二节 北美殖民时期文学(十六世纪末——十七世纪中)
第三节 清教思想的表述
第二阶段 独立革命时期(十七世纪中期——十八世纪末)
第三阶段 浪漫主义时期(十八世纪末——十九世纪中后期)
第四阶段 现实主义时期(十九世纪中期——二十世纪初)
第五阶段 现代主义时期(二十世纪初——)
第一节 现代诗歌
第二节 现代小说
第2章 英国文学
第一阶段 中古英国文学(8世纪——14世纪)
第二阶段 文艺复兴时期(14——17世纪中期)
第三阶段 新古典主义时期(十七世纪中期——十八世纪)
第四阶段 浪漫主义时期(十八世纪中期——十九世纪中期)
第五阶段 维多利亚时期
第六阶段 现代主义时期
第三部分 英语语言学知识
第1章 语言和语言学
第2章 语言学和音位学
第3章 形态学
第4章 句法学
第5章 语义学
第6章 语用学
第7章 语言演变
第8章 语言与社会
第9章 语言与文化
第10章 语言习得
第11章 第二语言习得
第12章 语言与大脑
4.英语国家文化知识
英语中常见的肢体语言 to hold one's head high 昂首挺胸(表示趾高气扬) to shake one's fist 挥动拳头(表 *** 胁) to shake one's head摇头(表示不知道) to show a V sign 这一手势是祝愿胜利或庆祝胜利之意。
to wink at a person 向某人眨眼睛 to shrug one's shoulders 耸耸肩膀(表示冷淡或怀疑) to make a face 面部露出厌恶的表情 to keep(or have) one's fingers crossed 把中指叠在食指上交叉着,作十字状。这是暗中希望上帝保佑自己正在做的事成功。
to crook a finger 朝某人弯曲食指,是招人过来的意思 更有趣的是英美人用大拇指(thumb)做出许多不同的表示。
5.求一些经典的有关英美文化的书藉
英语学习与英美文化浅谈 周 强 (太原师专外语系 030001) 摘要 语言与文化紧密相关。
本文摘录《大学英语》课本(文理科通用) 中的许多例句, 阐述了文化背 景在英语学习中的重要作用。本文不仅强调打好语言基础的重要性, 更注重提高英语学习者文化素质的 提高。
二者的结合对于提高运用英语的能力有很大的e68a84e799bee5baa6e997aee7ad9431333238646435帮助。 关键词 文化背景, 英语基础知识 大学英语教学大纲(非英语专业本科) 指出: 在打好语言基础的同时,“大学英语教学 还应有助于学生开阔视野, 扩大知识面, 加深对世界的了解, 借鉴和吸收外国文化精华, 提 高文化素质。
文化和语言有密切的联系, 一定的文化背景知识有助于促进语言应用能力的 提高。” 语言是社会现象, 是一定文化的载体。
虽然人类的思维没有什么不同, 但由于各个民 族生活的地理环境不同, 形成的历史不同, 社会制度, 宗教信仰、价值观念以及生活的习俗 不同, 因而各民族都有独特的文化, 反映民族文化的语言必然与外族语有差异。这种差异 不仅表现在描述同一事物时, 词汇、发音和语法结构的不同, 而且对同一概念的具体表述, 以及对某一事物所产生的联想也不尽相同。
学习外语的人往往注意外语与母语形式的不 同而容易忽略文化的差异。 英语起源于基督教国家英国, 今天世界上以英语为母语的国家绝大多数也是基督教 国家。
英语中的许多典故和成语都来自基督教的经典——《圣经》(The Ho ly B ib le)。《大 学英语》·精读(Co llage English 修订本·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 第一册第一课中有这样 一句话“The wo rld won't end if you don't pass a test, so don'two rry excessively abou t a single tex t. ”(一次考试不及格, 天是不会塌下来的, 因此, 不必为个别的一次考试过分担 心。)
“end of the wo rld”意为“世界末日”, 出自《圣经》的《马太福音》13 章39 节(M at thew 13: 39) ,“The enem y that sow ed them ( tares) is the devil; the harvest is the end of the wo rld; and the reapers are the angels. " (撒稗子的仇敌就是魔鬼, 收割的时候就是世界的 末了, 收割的人就是天使。) 我们中国人常用“天崩地裂”、“天塌了”比作“世界末日”。
如果 我们把“天不会塌下来”译为“The heaven won't fall dow n”, 英美人恐怕就不知所云。 英语来自《圣经》的成语很多, 如“a drop in the bucket”(沧海一粟)、“app les of go ld in p ictu res of silver”(锦上添花)、“beat swo rds in to p low shares”(化干戈为玉帛)、“cast pearls befo re sw ine ”(对牛弹琴)、“tu rn a deaf ear to”(充耳不闻) 等。
有些成语汉语也已 经借用, 如:“象牙塔”、“橄榄枝”、“披着羊皮的狼”就来自“tow er of ivo ry”、“o live b ranch" 和“wo lf in sheep's clo th ing”。学习英语国家地理和历史知识也对英语语言的学习有很大 帮助。
我们中国人一说到陕北和甘肃自然会联想起黄土高坡, 革命圣地延安, 同时也会想 到干旱和贫困; 提起江南头脑中就会浮现出稻田、水牛相映的鱼米之乡。而美国人谈到美 国大西洋东北部海岸, 就会想到摩天大楼林立的纽约和独立战争时期革命的中心波士顿、费城等大城市; 提起佛罗里达和夏威夷自然会浮现出海浪拍打沙滩, 棕榈树成荫的“阳光 地带”; 而美国西部地区更会使现代的美国人联想到白雪皑皑的落基山脉、披荆斩棘开发 西部边疆的先人、粗犷豪爽的牛仔和19 世纪疯狂的淘金热。
《大学英语》第一册第十单元“GO IN G HOM E”(《回家》) 一课, 写到6 个前往佛罗里 2000 年 太原师范专科学校学报 Journal of Taiyuan Teachers Co llege 第3 期 达度假的青年男女“dream ing of go lden beaches and sea t ides as the gray, co ld sp ring of N ew Yo rk van ished beh ind them " (“当纽约灰暗寒冷的春天在他们身后消失时, 他们正梦 想着金色的海滩和大海的潮水”)。在第四册第九单元“JOU RN EYW EST ”(《西行记事》 中, 作者认为美国精神体现在西部, 因为“A lthough the Repub lic have been bo rn in the East, it had spen t mo st of it s t im e and energies since then movingW est”(虽然共和国诞 生在东部, 但建国后的绝大部分时间和精力花在向西开拓上。)
因此,“w hen m illion s of o ther Am erican fam ilies w ere p reparing to crow d in to the B icen tenn ial sh rines of the East ”(当数百万美国家庭正准备拥向东部两百年大庆的圣地) ,“w e reso lved to head in the sam e direct ion in 1976, fo llow ing the o ld p ioneer t rails and the famou s rivers. ”(我们 决定在1976 年也沿着老一代拓荒者的足迹和名山大川向西进发。) 如果我们熟悉这些背 景, 这两篇课文也就不难理解。
就美国地理而言,《大学英语》这套教材几乎提及美国所有的大城市和大部分的州诸 如华盛顿(W ash ington D. C. )、纽约(N ew Yo rk )、旧金山(San F rancisco )、休斯敦 (Hou ston)、匹兹堡(P it t *** u rgh)、巴尔第摩(Balt imo re)、圣地亚哥(San D iego )、芝加哥 (Ch icago)、布法罗(Buffalo) 。
网友评论
最新评论
t, so don'two rry excessively abou t a single tex t. ”(一次考试不及格, 天是不会塌下来的, 因此, 不必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