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录介绍:
- 1、孟子的主要思想是什么? 谈谈怎样才是真正的大丈夫?
- 2、孟子推崇“大人”,何为“大人”?如何才能做“大人”?
- 3、详细介绍一下孟子
- 4、孟子中有关人性的描述,请找出来
- 5、有关孟子的介绍,名言,人和的含义,政治主张
- 6、《孟子》一书的文学常识
孟子的主要思想是什么? 谈谈怎样才是真正的大丈夫?
《孟子》的主要思想:
1、民本
“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意思是说,人民放在第一位,国家其次,君在最后,孟子认为君主应以爱护人民为先,为政者要保障人民权利。
2、仁政
孟子仁政思想主要表现在养民 教民两个方面,合理解决土地、衣食、教育 土地问题 等基本问题,其中最主要的是土地问题。
孟子认为统治者在征 用劳役时就以“不违 农时”为前提,同时也反对滥捕乱伐, “不违农时,谷不可胜食也。数罟不入洿 鱼鳖不可胜食也; 池,鱼鳖不可胜食也。
3、王道
“王道”是孟子提出的国家政治的最高理想。 孟子认为民本与仁政能否实现, 关系到能否实现现“王道”这一目标。 孟子所谓“王道”,即“以德行政者王,他列举商汤、周文王行王道的例子:“以力假仁 者霸,霸必有大国;以德行仁者王,王不待大,汤以七十里,文王以百里。
4、性善论
人之初,性本善。性相近,习相 远。 在孟子思想中,性善论是其伦理思想和政治 思想的根基。 吾养吾浩然之气。孟子认为,人的本性与动 物本性的不同之处在于人有道德, 即人生而 具有仁、义、礼、智等道德品质。
人们都有 一种先天向善的能力, 即“良知”、“良 能”“人之所不学而能者,其良能也;其所不虑而 知者,其良知也。
孟子说:“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之谓大丈夫。”孟子说:“至于大丈夫,则应该住在天下最宽广的住宅里,站在天下最正确的位置上,走着天下最光明的大道。
得志的时候,便与老百姓一同前进,不得志的时候,便独自坚持自己的原则。富贵不能使我骄奢淫逸,贫贱不能使我改移节操,威武不能使我屈服意志。这样才叫做大丈夫!”
扩展资料:
孟子及其生平简介
孟子:名轲, 战国时期著名的思想家、 教育家。是继孔子以后儒家学派的代表人物, 与孔子称“孔孟”,有“亚圣”之称。 孟子生活在兼并战争激烈的战国中期, 社会动荡不安,人民生活十分痛苦。
主张行 “仁政”以统一天下,他最早提出了“民贵 君轻”的主张,宣扬“仁政”、“王道”。 曾游说梁、齐等诸侯国,均不见用。退而与 弟子万章、公孙丑等著书立说。
《孟子》简介
《孟子》是儒家学派的经典著作之一,记 述了孟子及其弟子的言行、政治主张、 哲 学主张、个人修养,伦理道德等思想观点 和政治活动的书。共七篇,是孟子和他的 弟子万章等合著的。
与《论语》、《大 中庸》合称四书。 孟子的文章说 理畅达,气势充沛并长于论辩,善用比喻 和寓言。 南宋时朱熹将《孟子》与《论语》、《大 学》、《中庸》合在一起称“四书”。从 此直到清末,“四书”一直是科举必考内 容。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孟子
孟子推崇“大人”,何为“大人”?如何才能做“大人”?
孟子言
孟子口中的大人,他是怎么评价的呢?孟子言及,大人者,不失其赤子之心者也。人不足与适也,政不足间也,唯大人为能格君心之非。
孟子曾说过,大人是有自己的一套道德底线,而且又具备赤子之心的真性情。也只有一个“大人”,才会去坦诚指出君主的不是。往往做到有自己的道德底线并不难,但同时要作为一个保持赤子之心的人是比较困难的。
当今社会,道德底线是为人处世之道,是作为一个人类的基本;而能保持赤子之心的人却不多,因为在各种外界信息的影响,周边环境的污染下,赤子之心很难保持着。同时,我们就算身体里有这么一份赤子之心,也会选择性考量面对的人去决定露出还是藏着。
大人者,言不必行,行不必果,惟义所在。大人的言语不是一定要言既做到,行动也不是非要按事先规则行动到最后得出结论,但一定是与道义存在和行动的。
德行且具真也
怎么样才能成为一位“大人”呢?首先,要谨慎思行,其次,要规划克制,再则,要保有真性情。
大人有自己的一套认知,他们懂得理性思考,不会听风就是风,不会被外在的不定性干扰,而是思考后判断是非曲直。不跟风摇摆不定、睿思而衡量,这是大人对自己心境的底线。
大人不重欲,饮食习惯、身体本能、期望等量皆不会贪婪,克制懂得规划要求自己。人因欲望而起杂念,若不能克制贪与执着,那便会混淆是非,因小失大。
大人要保以赤子之心,对待万事万物皆是坦诚相待的,即便上级做出错误决定,他们也不会视而不见,他们会坦诚告知。他们睿智有远见,心思淳朴,言行举止有章法。
何以成为大人?要成为一个“大人”,注重道德、注重智慧、注重心性之人,即大人也。
详细介绍一下孟子
孟子,姬姓,孟氏,名轲,字子舆,战国时期邹国(今山东济宁邹城)人。战国时期著名哲学家、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儒家学派的代表人物之一,地位仅次于孔子,与孔子并称“孔孟”。
宣扬“仁政”,最早提出“民贵君轻”的思想。韩愈《原道》将孟子列为先秦儒家继承孔子“道统”的人物,元朝追封孟子为“亚圣公·树宸”,尊称为“亚圣”,《孟子》一书,属语录体散文集,是孟子的言论汇编,由孟子的弟子共同编写完成,倡导“以仁为本”。
代表作有《鱼我所欲也》、《得道多助,失道寡助》等。《生于忧患,死于安乐》、《富贵不能淫》和《寡人之于国也》被编入中学语文教科书中。
扩展资料
地位奠定:
孟子是儒家最重要的代表人物之一,被后人称为"亚圣"。但孟子的地位在宋代以前并不是很高。有一首讽刺孟子的打油诗:“乞丐何曾有二妻?邻家焉有许多鸡?当时尚有周天子,何事纷纷说魏齐?”自中唐的韩愈著《原道》。
把孟子列为先秦儒家中唯一继承孔子“道统”的人物开始,出现了一个孟子的“升格运动”,孟子其人其书的地位逐渐上升。宋神宗熙宁四年(1071年),《孟子》一书首次被列入科举考试科目之中。元丰六年(1083年),孟子首次被官方追封为“邹国公”,翌年被批准配享孔庙。
以后《孟子》一书升格为儒家经典,南宋朱熹又把《孟子》与《论语》、《大学》、《中庸》合为“四书”,其实际地位更在“五经”之上。
《孟子》一书,在汉代就被认为是辅翼“经书”的“传”,和孔子的《论语》并列。至五代,后蜀主孟昶下令将《易》《书》《诗》《礼》《周礼》《仪记》《公羊传》《谷梁传》《左传》《论语》《孟子》十一经书写刻石。
《大学》和《中庸》被认为是孔子弟子曾参和孔子之孙子思的著作,这样,《孟子》一书便与孔子及孔子嫡系的著作平起平坐了,其实际地位更在“五经”之上。
元朝至顺元年(1330),孟子被加封为“亚圣公”,以后就称为“亚圣”,地位仅次于孔子。
在明清两代,官方规定,科举考试的八股文题目必须从《四书》中选取,要“代圣人立言”。于是,《孟子》一书便成了明清两代士子们的必读书之一了。
追封追谥:
宋朝 元丰六年(1083年) 宋神宗 邹国公。
元朝 至顺元年(1330年) 元文宗 邹国亚圣公。
明朝 嘉靖九年(1530年) 明世宗 奉为亚圣,罢公爵。
明朝景泰二年,孟子嫡派后裔被封为翰林院五经博士,子孙世袭。
民国三年,73代翰林院五经博士孟庆棠改封奉祀官。
民国24年,改称亚圣奉祀官。
具体的范文模板
链接:
提取码: 7juf
孟子中有关人性的描述,请找出来
孟子曰:“人皆有不忍人之心①。先王有不忍人之心,斯有不忍人之政矣。以不忍人之心,行不忍人之政,治天下可运之掌上。所以谓人皆有不忍人之心者,今人乍②见孺子将入于井,皆有怵惕恻隐③之心--非所以内交④于孺子之父母也,非所以要誉⑤于乡 党朋友也,非恶其声而然也。由是观之,无恻隐之心,非人也;无羞恶之心,非人也;无辞让之心,非人也;无是非之心,非人也。恻隐之心,仁之端⑥也;羞恶之心,义之端也;辞让之心,礼之端也;是非之心,智之端也。人之有是四端也,犹其有四体也。有是四端而自谓不能者,自贼者也;谓其君不能者,贼其君者也。凡有四端于我⑦者,知皆扩而充之矣,若火之始然⑧,泉之始达。苟能充之,足以保⑨四海;苟不充之,不足以事父母。”
有关孟子的介绍,名言,人和的含义,政治主张
仁政思想,劳力与劳心在孟子“仁政”的思想体系中,社会分工也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滕文公章句上》记载了孟子与农家学者许行的一场辩论。许行认为,每个人都应该自食其力,连国君也不例外。孟子则激烈地批判了他的主张,认为社会要有合理的分工,即“劳心者治人,劳力者治于人”。孟子的批判显然是正确有力的,他通过批评许行理论的内在矛盾,强调了社会分工的重要性。孟子的这些论述,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比较全面的关于社会分工的合理性和必要性的理论,具有重要的历史意义。关于脑力劳动和体力劳动的价值问题,孟子也做出了相应的解释。《滕文公章句下》中,孟子指出,读书人以行道服务于社会,他们的“得食”与农民种地、妇女织布、工匠制器而“得食”一样合理,这仅仅是脑力劳动与体力劳动的分工不同罢了。由此可见,社会分工也是孟子“仁政”思想中一个非常重要的方面。
2.礼乐教化孟子十分认同“礼乐”的重要性,强调教育的重要作用。《尽心章句上》云:“仁言不如仁声之人人深也,善政不如善教之得民也。善政,民畏之;善教,民爱之。善政得民财,善教得民心。”可见孟子主张用“仁声”即美好的音乐来感化民众,用“善教”即仁德的教育来教化民众,只有这样才能上下亲和、其乐融融,从而得到“民心”.称王天下。孟子还认为学校教育对百姓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从《滕文公章句上》《梁惠王章句上》中的有关内容都可以看出,孟子是非常强调教育的,认为老百姓不仅要吃饱穿暖,还要懂得人伦孝悌,这样社会才能秩序井然,不至于产生混乱。
来源:名作欣赏·学术版
《孟子》一书的文学常识
《孟子》共有七篇传世:《梁惠王》上、下;《公孙丑》上、下;《滕文公》上、下;《离娄》;《万章》上、下;《告子》上、下;《尽心》上、下。其学说出发点为性善论,提出“仁政”、“王道”,主张德治。
网友评论
最新评论
派后裔被封为翰林院五经博士,子孙世袭。民国三年,73代翰林院五经博士孟庆棠改封奉祀官。民国24年,改称亚圣奉祀官。具体的范文模板链接: 提取码: 7juf孟子中有关人性的描述,请找出来孟子曰:“人
孟子言及,大人者,不失其赤子之心者也。人不足与适也,政不足间也,唯大人为能格君心之非。孟子曾说过,大人是有自己的一套道德底线,而且又具备赤子之心的真性情。也只有一个“大人”,才会去坦诚指出君主的不是。往往做到有自己的道德底线并不难,但同时要作为一个保持
的价值问题,孟子也做出了相应的解释。《滕文公章句下》中,孟子指出,读书人以行道服务于社会,他们的“得食”与农民种地、妇女织布、工匠制器而“得食”一样合理,这仅仅是脑力劳动与体力劳动的分工不同罢了。由此可见,社会分工也是孟子“仁政”思想中一个非常重要的方面。2.礼乐教化孟子十分认同
宗熙宁四年(1071年),《孟子》一书首次被列入科举考试科目之中。元丰六年(1083年),孟子首次被官方追封为“邹国公”,翌年被批准配享孔庙。以后《孟子》一书升格为儒家经典,南宋朱熹又把《孟子》与《论语》、《大学》、《中庸》合为“四书”,其实际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