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录介绍:
- 1、在地震期间,政府做了哪些措施,媒体对公众的情况?
- 2、危机状态下公共决策的特征性分析
- 3、5.12四川大地震政府体现了哪些职能
- 4、突发公共事件的媒体应对策略
- 5、超强台风观后感
- 6、媒体与公共危机
在地震期间,政府做了哪些措施,媒体对公众的情况?
国家把安全和人民放在第一线.
灾民,你们要坚持下去,我会用心默默的祝福你们平安度过,少灾少难
危机状态下公共决策的特征性分析
引导语:公共危机管理是公共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政府是公共危机管理的责任人。下面是我为你带来的危机状态下公共决策的特征性分析,希望对你有所帮助。
一、公共决策概念与特征
所谓公共决策,是指公共组织(例如国家、行政管理机构和社会团体等)针对有关公共问题,为了实现和维护公共利益而做出的行动或不行动的决策,如国家安全、国际关系、社会就业、公共福利等。本文所指的公共决策的主体是政府。
公共决策具有以下基本特点:
1.决策主体的公共性。
2.决策内容的公共性
3.决策方式的民主化
4.决策准则的公益化。[1]
2008年5月12日14时28分,四川省汶川发生了8级地震,这是我国自2003年国务院办公厅成立危机预案工作小组以来又一次对我国政府在危机状态下的应对能力的考验。任何国家在其发展过程中,都将难以避免一些危机事件的发生,无论是人为的还是自然的,危机事件会打乱整个国家的正常秩序,影响人民的生命财产安全。在我国,1998年的洪水灾害、2003年SARS、2008年初的南方雪灾,都在考验着我国政府在面对危机事件时的应对举措,都在不断检验着我们不断完善的应急机制,本文就以四川省汶川的地震为例分析我国政府危机状态下公共政策特征。
二、决策的时效性
5月12日14时28分四川汶川发生地震,第一时间,总书记就抗震救灾做出指示:尽快抢救伤员,保证灾区人民生命安全,并且迅速成立以温为总指挥的抗震救灾指挥部和8个救灾工作组。地震2小时之后,温总理抵达灾区,当晚召开会议全面部署救灾工作。13日上午和晚上,温总理又两次召开指挥部会议,要求务必尽快打通通往震中灾区的道路,强调当前抗震救灾的核心任务是救人。
而在北京,12日晚,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李长春主持召开了抗震救灾宣传报道专项会议,紧急部署抗震救灾的宣传报道工作。之后的几天里,中央纪委、中央政协分别就当前地震对各级纪检和政协部门布置任务,争取全力以赴争取抗震救灾的胜利。
在地震发生的100小时内,已经有3位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抵达四川灾区,亲临抗震救灾的第一线。[2]
危机事件的发生具有突发性、不可预知性、其有时危害重,扩散快,那么在这种情形下,公共政策的制定就要依据危机的特殊性,以最及时最果断的特点来制定,如果公共政策的制定一旦延误,政策的目标效果就会失去,从而使政策终止,就会造成更大程度上的损失。从整个决策的过程来看,公共危机的决策是个非程序化的决策问题,危机管理者必须在有限的信息、资源和时间条件下寻求“满意”的处理方案,迅速地从正常情况转换到紧急情况的能力。[3]这种能力体现出来的就是对危机事件的决策时效性把握。
三、决策系统的广泛性
在地震发生的10小时内,中央和国家有关部门迅速行动做出部署决策,中央地震局、民政部、卫生部、中国红十字会、工业和信息化部、交通运输部、铁道部、民航部、国家电网、公安部、国土资源部、中央气象局、中华全国总工会、国家安全生产监督管理总局、国家旅游局等政策主体对相关的地震事宜做出部署。对于由于地震灾害造成的人员伤亡、交通中断、通讯受阻等一系列关系人民生命生活的各种问题,国家各个部门积极寻找应对措施。由于波及面广,因此就决定了主体的广泛性。此外,整个国际社会也对中国由于地震造成的灾害做出反应。世界各国纷纷伸出援助之手,俄罗斯、意大利、日本的救援队第一时间赶赴灾区,奋力抢救伤员,同时美国、韩国、俄罗斯、意大利等国家的救援物资也纷纷抵达成都双流机场,积极参与四川的救援工作。
决策系统的广泛性是指参与决策的各方面力量是多方面的。它包括决策主体、决策客体、决策环境。在面对危机的时候更是如此,整个系统的各个因素都要被调动起来,彼此之间的沟通也会增加,这样才能及时有效地对政策问题做出界定,制定出合理有效的政策。公众和大众传媒以及非政府组织是危机问题进入政策议程的一条有效的途径。因为公众和媒体往往处于危机事件的最前沿,他们对危机事件的反应也的灵敏度也是非常高的。此外,非政府组织也充分发挥着积极的作用,在灾难发生时,国际各界的非政府组织如:台湾慈济功德会,壹基金、国际性志愿者组织都积极地发挥着非政府组织的作用。决策系统的广泛参与,一方面增加了对危机事件的有效控制,另一方面,广泛的参与使得政府能够更好的接受大众、媒体、和非政府组织的建议,从而弥补危机意识和处理上的不足,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4]
四、政府信息的公开性
汶川发生的大地震是近32年发生的四川省内首次7级以上的大地震,是数十年一遇的大灾难。如此强烈的地震,一定会造成人民生命财产的损失。地震发生后,人民最关心的是,此次地震造成了多少人员伤亡,当地那些灾民是否得到了及时救助。这时政府制定的各项政策,积极地运用于抗震救灾中去,信息公开就显得尤为重要。同时它也是消除人们恐慌心理和疑问最好的办法。在地震过后,我们每天几乎都能在新闻上看到一些数据统计,政府采取的相对应的措施,因为信息的公开,减少了人们的猜疑,人心得到稳定,团结的力量更加强烈,齐心协力重建家园,这个无疑比延迟甚至隐瞒信息积极得多。
危机状态下,信息的整合对于公共政策的制定具有重要的意义,一方面要求信息必须是全面的,完整的,另一方面要求信息的整个运行通道必须是畅通的。这些才有利于政策制定者正确做出反应。无数的事实告诉我们,在面对危机时,要将损失降到最低,信息的公开非常重要,如果阻碍了它正常进行,就会给危机加上更加沉重的负担。信息的公开与透明是对公民知情权的尊重,相反,继续捂着、盖着不利于信息整合反而会危害国家安全,整合信息是政策制定者了解危机真相,进行有效决策的重要条件。[5]
五、政策的灵活性
突如其来的灾难,使得数万人失去了家园,失去了亲人,面对这场浩劫,国家各部门及时地对灾区的各项政策作出了调整。5月19日,财政部、国家税务总局发布了《关于认真落实抗震救灾及灾后重建税收问题的 通知 》,要求财政税务机关贯彻落实好现行税收法律、法规中可以适用于抗震救灾及灾后重建的有关税收优惠政策,优惠税种包括企业所得税、个人所得税、房产税、资源税、契税、城镇土地使用税、车船税、进出口税收等;面对即将来临的 高考 ,全国高校也向地震灾区的录取政策做出调整,到5月31日为止,全国包括北京大学、清华大学、复旦大学、上海交通大学等近18所高校制定了不同的对于灾区考生的录取优惠政策,5月30日,人口计生委出台扶助政策解决地震灾区子女伤亡家庭困难。 通知 就地震中伤亡的家庭予以再生育政策照顾,对符合规定的,拟再生育的,提供免费生育咨询和技术服务,人口计生委还将配合有关部门做好收养、领养、地震孤儿的政策衔接工作。
公共政策本身具有生命周期,并且制定过程也趋于渐进主义的模式,由于危机事件的发生,公共政策就会随着具体政策问题的出现发生变动,这是由公共危机本身所具有的特殊性所决定的。公共危机的发生,尤其是自然灾难的预测性低,破坏性大,所造成的危害也就十分严重,政府制定的政策的目标选择之一就是要降低生命和财产的损失,调动所有的力量,确保所有可调运的力量已到位,按计划处理灾难,进行良好的应急管理。因此,关系到人民切身利益的相关事情,国家政府的政策就不可能也不应该是一成不变的,随着事态的发展,应该随时灵活地调整方案,针对危机的波动,甚至危机的失控,方案调整更应该灵活跟上。
六、政策的强制性
汶川大地震之后,我们看到的最多的就是大量学校的倒塌,很多“祖国的未来”在这次灾难中遇难,据四川省各地教育部门不完全统计,校舍倒塌6898间(汶川、北川等震中重灾县信息尚未传出,数字未包括在内)。甘肃省因地震受损学校两百四十七所,陕西省汉中市教育系统在这次震灾中,全市受灾学校1120所,倒塌校舍1315间,17571间校舍形成危房,全市2193所学校全部停课,95535名学生不能正常复课。其中4所中小学校校舍受损或完全倒塌。这些惊心触目的数字背后我们看到的是建筑物的质量问题,因此政府果断做出决策,尽快组织力量对灾区所有学校建筑进行安全评估和鉴定,确保复课学生安全。发现危房必须立即停用;需要加固后才能使用的,必须采取措施进行加固。对损毁校舍建筑,要进行科学鉴定,收集、保存必要的资料和样本,为灾后规划建设提供科学依据。发现建筑设计和施工确属存在违法问题的,要依法查处。
公共政策主要的特征就是强制性,公共政策的强制性是由公共权力机构的性
质决定的。同其他社会诸组织不同,政府行使的是国家层面的管理权,从而“拥有强迫社会成员执行自己的决定的垄断权。” 在危机情况下,公共政策的强制性更是重要。在政策的执行过程中,强制性是保证政策得以有效实行的最根本的手段。以上提及的有关地震灾区大量学校的倒塌政府所做出的举措,具有强制性。如果是公共政策作为公共选择的结果,是社会各方面利益相协调的产物,当公共政策符合大多数人的利益和心愿,被顺利执行、遵从时,政策的强制性是建立在自觉服从的基础上。因此公共政策的强制性是所有政策特征的基础性特征。
5.12四川大地震政府体现了哪些职能
5.12四川大地震体现了政府有以下职能:
组织救援、应急指挥、震后重建、预防疫病、伤亡人员安置、信息披露等职能。
台风、矿难、地震、疫情等灾害随时可能引发突发公共事件,威胁到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是否有一套完善的应急机制,是验证一个国家政府履行其职能的重要标准,同时也是社会是否和谐的重要标志。
地震等自然灾害和人为因素造成的事故本身是无法消除,只能通过提高提高政府职能部门的执政水平、建立国家的总体应急预案、危机处理机制,使危机损失降低到最低点或不至演变突发性公共事件。在这场灾害当中中国政府及时披露信息,高效组织救灾工作以及应对灾害危机的能力,都发挥到了极致。
突发公共事件的媒体应对策略
突发公共事件的媒体应对策略
【摘 要】随着网络时代的到来,人们获取各类信息的渠道变得简易而迅速,这就给媒体新闻报道带来新的挑战。
媒体作为新闻信息资源的载体,是危机时刻社会应急系统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履行并参与危机管理职能的机构。
突发公共事件中的新闻报道应该从舆论引导、深度报道、形象建构等角度发挥危机公关的作用,化解公共危机带来的负面影响。
【关键词】突发公共事件 媒体 应对策略
一、突发事件及其特征
美国著名学者罗伯特·希斯在他《危机管理》中论述,“公共突发事件是指对全国或部分地区的国家安全、社会安全、公共秩序、公民的生命和财产安全具有重大威胁和损害,造成重大的人员伤亡、财产损失和社会影响,急需快速做出决策的紧急公共事件”。
2006年1月8日国务院颁行的《国家突发公共事件总体应急预案》中指出:突发公共事件是指突然发生的,可能造成重大人员伤亡、财产损失、生态环境破坏和严重社会危害,危及公共安全的紧急事件。
2007年11月1日起实行的《中华人民共和国突发事件应对法》中把突发事件分为自然灾难、事故灾难、公共卫生事件和社会安全事件。
简言之,突发事件就是事涉公众利益保障的危机事件,只要事件内容严重关系生命、财产、信用这些有序社会赖以生存和发展的核心要件的保全与维护,都可以被称为突发公共事件。
童兵教授在《突发事件报道》序言中指出:“长期以来,国内突发事件的新闻报道存在实践上的匮乏和理论建设上的滞后,对大众传媒报道突发事件的认识和管理上都存在着种种误区,没有形成一套应对突发事件报道的科学机制。”②这段话可以概括出媒体新闻报道中的一些弊端。
目前我国正处于社会转型期,公共突发事件发生的频率越来越高。
提高突发事件的应急处置能力,已经成为传媒机构以及当前各级党委政府和职能部门的重大课题。
突发公共事件种类繁多,危害程度也各不相同。
但这些公共事件都具有一些共同的特征。
其一、突发性:有些公共事件是突发的,不可预测的,可分为人为因素和自然因素。
不论人为还是自然因素的突发事件,都具有不确定性,之前也没有任何预兆,因此要建立完善的公共应急体制。
其二、广泛性:突发公共事件带来的负面影响面非常广泛,一方面给个人、或家庭带来生命财产损害,也给人们心灵带来重创。
另一方面给国家、社会安全和安定方面造成重大影响,不利于国家、地区发展,所以要建立世界范围内国家间、地区间、民族间的各类联盟组织,消除突发事件带给人们心理影响。
其三、复杂性:突发事件只要一发生,它就会造成一系列的连锁反应,需要各部门通力合作,既要科学的分类管理,又要互相协调沟通,建立系统的、科学的应对措施,建构媒体的新形象。
针对突发公共事件的以上特征,新闻媒体在报道时应该从舆论引导、深度报道、形象建构角度采取应对策略,发挥危机公关的作用,为我国社会稳定和谐、舆论公信健康做出贡献。
二、突发事件的媒体应对策略
1、舆论引导
媒体的作用就是上传下达,信息沟通。
媒体是信息的传播者,媒体的传播有正效应传播和负效应传播。
一方面,媒体通过不断地向人们传递各类政治、经济、文化信息,加强人们的联系和交流,也为人们了解外面世界打开了一扇窗。
另一方面,由于媒体之间的相互竞争、追求利润、吸引眼球,媒体报道环境与真实环境并不一定相同,从而有可能为受众提供错误的信息,误导受众,带来更大的危害。
汶川地震不久,某台推出一档辩论题目为《教师在地震中逃跑是否应该》的讨论,这场讨论看似抓到社会热点,实质这样的讨论不仅有害于凝聚抗震救灾力量的言行在大众平台的展示,同时也为弘扬人性价值观带来了负面效应。
媒体在面对突发事件报道的时候,尤其是在信息不对称时,更要发挥社会舆论载体的公共传媒角色和功能,掌握信息发布的主动权,才能把握舆论的主导权。
因此要做到:
其一、快速反应,及时发出主流媒体舆论引导的声音。
若不及时跟进引导,政府在突发事件中就会失语,就会为失实报道、谣言流行打开方便之门。
为此,媒体要在第一时间掌握话语权,公布事实,最大限度地挤压各种谣言和负面信息的传播空间。
其二、加强人文报道。
在汶川地震发生后,中央台和地方广电媒体进行开放式报道,这种直播灾情、信息公开、击破谣言、凝聚人心的报道方式,凸显我国以人为本的执政理念及媒体的社会责任感。
其三、设置议程。
在突发事件爆发时,社会热点及焦点问题比较集中,舆情四起。
主流媒体要根据事态的不断发展设定报道议程,客观公正地报道以充分满足广大人民群众的知情权,这样才能把受众吸引到舆论的主流阵地上,同时要抓住突发事件的热点、难点、焦点及关键环节,把政府与民众的`关切点巧妙结合起来,才能形成良性的信息互动,发挥媒体舆论引导作用。
其四、媒体有效联动。
加强传统媒体与新媒体之间的联合互动,即发挥新媒体传播快速的优势和传统媒体权威性高的优势,两者互补,建构起立体传播平台,实现舆论引导的最优组合。
二、深度报道
美国心理学家G.W.奥尔波特认为:“在一个社会中,谣言的流通量(R)与问题的重要性(I)和涉及问题的证据的暧昧性(A)之乘积成正比例,即R=IA”。
这个公式表明,来自正式渠道的有证据的信息不足,状况的暧昧性增加,会推动人们通过流言渠道寻求信息。
这表明媒体要向受众发布真实的、有影响力的声音,才能压制不良信息的传播。
但是我国一些新闻媒体在社会实践中往往背离自己的责任,背离报道原则。
因此加强深度报道,遵守新闻职业道德,加强媒体自律是市场经济体制之下媒体生存和发展之道。
如今人们已不能满足对突发事件的表层了解,这就需要主流媒体的深度报道。
通过深度的解释性、分析性、调查性报道去挖掘事情的来龙去脉。
1、解释性报道
是指提供新闻背景并对有关新闻事实进行解释或分析的报道,主要回答为什么发生突发事件,告诉受众新闻事实的意义及前因后果,对复杂事件进行整理和解释。
在第一时间发布公开、准确、全面、权威信息,并依据亲临现场获取第一手资料,使报道的主题、内容、形式符合客观实际,把单一、孤立的事件,通过更多的事实报道解释给受众,使报道对象、采访环境和客观实际相吻合。
2、分析性报道
它是一种加入新闻背景以揭示更深层次的报道,使事件明白易懂。
对报纸媒体而言,分析性报道更有优势,报纸媒体的优势就是它的深刻性,通过精工细雕,深度挖掘,全方位展开。
“9·11”事件的发生,美国人第一天是在电视前度过的,而第二天却是读着报纸度过的。
从社会学角度看,当代人所处的环境越来越复杂了,新知识、新情况、新现象、新问题层出不穷,这使人们在海量信息面前往往茫然,时刻需要有冷静的声音发出,让他们不仅知道发生了什么,为什么会发生?怎么发生?意味着什么?对他们生活是否有影响等等问题。
据统计被传播的信息中约有70%都不是专业传媒机构发布,而是日益活跃的“博客”和“播客”。
媒体的价值在哪里?显然不是简单的“事实”提供,而是需要他们专业解读事实的逻辑方法和展开事实的角度以及组合事实的结构,读者不仅需要舆(新闻信息),而且需要论——媒体的观点和见识。
3、调查性报道
调查性报道的核心特征有三:一是捍卫公众利益或公民权利。
突发事件发生时公民有权利知道事件的真相,要求媒体如实、真实的报道事件的缘由。
二是揭露黑幕。
任何事件的发生,不是偶然,要求记者敏锐观察、深入采访,对突发事件进行系统、详细的报道。
三是记者独立调查。
在2003年12月5日山西临汾特大矿难爆发,中央电视台《焦点访谈》制作了《追踪矿难瞒报真相》,记者经过大量走访调查,揭露出矿难背后的真相,使一些贪官下马,这一期节目也成为中国调查性报道的代表作,使调查报道成为现代新闻媒体的主要表现形式。
三、形象建构
媒体作为公众利益的代言人,所扮演的角色越来越重要。
因此媒体要从专业素养提升、意见领袖培养、互动平台搭建三个角度注重自身形象建构,扩大其影响力。
1、媒体专业素养的提升
作为传播者的媒体人,它不只是简单地从事传播活动,更需要他们用专业的角度带领人们去思考、去观察。
除了要具备较高的思想政治素质和业务能力外,还必须具备明确的行业观念、行业视点、行业精神、行业态度等几方面的素质,才能找准什么可以传播,什么不可以传播,为谁传播、对谁传播,如何传播,判断传播行为的是非、善恶、美丑。
2、培养意见领袖
目的是引导舆情,这种引导不仅是包括政治引导,还包含思想引导、价值观念引导、行为引导、文化引导等,这在网络信息时代尤为重要。
3、搭建互动平台
突发事件发生时,必须迅速搭建信息交流平台,让公众在最短的时间内了解全面、真实、权威的突发事件信息,实现媒体间的联动与互动。
总之,做好突发事件中媒体应对工作,能够尽快凝集人心,服务受众,也为政府及时有效应对突发事件打下坚实的舆论基础。
参考文献
①[美]罗伯特·希斯:《危机管理》,中信出版社,2001:20-23
②童兵,《突发事件报道》序言,人民网
③郭庆光:《传播学教程》,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5:98
④甘惜分:《新闻学大词典》,河南人民出版社,1993:153
超强台风观后感
在观看完一部作品以后,对人生或者事物一定产生了许多感想吧,这时候最关键的观后感不能忘了。观后感你想好怎么写了吗?下面是我为大家整理的超强台风观后感,欢迎阅读与收藏。
超强台风观后感1
本周末,学校组织我们四、五、六年级学生观看电影《超强台风》。看了这部电影后,我深深感觉到自然力量的强大和恐怖,也感觉到了大灾难过后“风雨无情人有情”。
这部电影主要讲述了一场18级台风来临时,浙江沿海某城市从市长到老百姓共同与前所未有的自然灾害作斗争的故事,形象地刻画出人类在灾难面前所表示出来的大无畏勇气和群众力量。这部影片透过一个个真实的故事情节,成功塑造了市长这个鲜活生动的人物形象,深刻展示了中国共产党以人为本的执政理念。
影片中有些场面让我感动:如当得知某海岛有位孕妇危在旦夕时,市长立即请部队派飞机前往营救,他说:“就是一个人的生命我们也要管。”甚至连小偷的生命受到威胁时,市长也冒着生命危险带头去营救,因为他相信“生命面前人人平等”。正是这种行为才使得更多的生命在大灾难之后,安然无恙。里面让我感觉到最温暖最激动的情节是:历经波折的孕妇经过抢救转危为安,新生婴儿的哭声响起,场面让人觉得很温馨。
影片中所展现出来的台风来临时,排山倒海的巨浪袭击小镇,吹飞的汽车贴在墙上,旋转飞舞的船只一头扎进仓库等场面是我们仿佛身临其境的体会到紧张恐惧,我认为视觉和听觉上是一部很好的影片,从中看出中国的影片一点也不比外国的影片差。
台风,地震,龙卷风和海啸都是破坏力十分严重的自然灾害,尤其是我们所生活的海南岛,更是台风经常发生的地点,平均每年十次左右,虽然台风的到来能够带来充沛的雨水,缓解农作物的旱情,但是台风过后对人们的生活有很大的影响,造成房屋和树木的倒塌,人员伤亡和巨大的经济财产损失。所以我们平时都就应注意天气预报,遇到有台风登录时,个性是十级以上的强台风时,我们就应不要外出,关好家里面的门窗,不要触摸带电的电器。还有我们大家就应努力学习,长大以后成为一名优秀的科学家,研究自然灾害,尽量把灾害带来的损失降到最低,为人类造福。
超强台风观后感2
当小镇居民在集市上像往常一样讨价还价时,当孩子们在幼儿园里欢声笑语时,当海滩上的游客嬉戏玩闹时,殊不知风平浪静的海面远处正酝酿着一股强大的力量,超强台风“蓝鲸”正在渐渐靠近这座繁荣平静的沿海城市。电影《超强台风》讲述的即是台风强大的力量控制着一座城市的生命和经济时,政府和市民以何种方式面对大自然的威胁,市长及政府部门如何处理这样的公共危机。
下面以公共危机管理原则的角度对电影中公共部门的管理行为及方式进行简要的分析:
1.遵循“生命第一”的原则,树立“以人为本”的理念。电影中政府部门在思考是否以牺牲经济开发区为代价来保全全市生命安全时,许市长的一句“财富有价,人命无价”让人感触良多,面对多少个亿的经济损失,许市长选择了保全市民生命安全为前提。
当危机发生后,要通过应急处理程序,最大程度地保护、挽救最多人数人的生命安全,哪怕这样做要付出较大的成本也在所不惜。水坝泄洪,牺牲经济开发区;为救孕妇,动员直升飞机;在公共危机管理中,以人为本就是把保障公民生命安全作为公共危机管理的首要任务,增强公民居安思危的意识和自救互救的能力。
2.遵循“第一时间”的原则,树立“效率优先”的理念。电影中第一时间召集各位专家、领导开会商议,充分发挥防灾减灾气象短信息服务系统,以最快捷的网络、广播、短信等方式把台风信息发送到市民手里,确保市民在第一时间掌握台风最新动态、影响时间和影响程度。同时迅速作出决策,确保在有效时间内作出各项预防、疏散措施。这些都是我们值得学习的,能否在第一时间决策、通知、执行都关乎着公共危机的发展方向。
3.遵循“以防为主”的原则,树立“平战结合”的理念。以防为主,就是要及早做好各项防台抗台准备,及时排除各种安全隐患,把问题考虑周全,把工作做细做实。多次开会动员,对具体工作部署再部署;指挥部门反复会商,对台风走向、登陆时间及水雨情等分析再分析;气象、宣传等部门滚动播报台风警报、防台知识,对千家万户提醒再提醒。电影中在不知“蓝鲸”是否会登陆该城市时,许市长选择了“十防九空,还需一防”,把防台工作尽量做在平时,才使得该市在抗击“蓝鲸”的决战中赢得了主动。
超强台风观后感3
还有那个可爱的小男孩从未放弃那小金鱼缸中的小鱼,渔民和与自己失散的小狗相 拥,这是真切的感情。人们就是在这样的感情联系和信任下,与自然 做斗争,一起度过了难关。 除了表现情,本片还有一个主题——保护环境。市长的老师讲了 一句话,我一直记得: “只要我们保护环境,灾难就会少一些” 。大自 然的力量虽然很强大,但我们可以控制它,可以让它的危害性减弱一 些或者是少发生,这需要大家的配合,从自己身边的点点滴滴做起, 去改善生活的环境!真正希望大家都在心中树立一个环保的概念,一 起来爱护我们的家园。 这部影片中,最让人惊心动魄的场景是:那强烈的台风掀起了浑 浊的海浪,那巨浪排山倒海的冲向码头,树木拦腰截断,汽车被吹得 满地跑,船只被吹上了岸,撞坏了房子,鲨鱼也从撞坏了的窟窿里钻 进了人们的避难所。到处是汪洋一片,实在是太恐怖了,我真希望这 场灾难早点结束。 最让我感动的是那位许市长一幕幕救人的情景。 他为了阻止渔民 不要上船,竟然下跪恳求他们,并告诉他们:钱丢了,可以再挣,但 生命没了,一切都没了。他对待每个人的'生命都是平等的,当一个曾 经犯案累累的小偷被油罐车死死卡住是,他不顾生命的安危,毅然冲了上去,面临着油罐车随时可能爆炸的危险硬是把人救了出来。他为 了挽救一位孕妇的生命,亲自下命令,让没有采血资格的卫生站输血 救人,最后救出了两条性命……他的一个个举动,一句句话语都使我 为之感动。这真是一位伟大的好市长呀! 这部影片让我感受到了保护环境的重要性。只要我们保护环境, 灾难就会少一些。 其实这部影片是在不厌其烦地讲述一个严峻的问题 ------全球气候变暖!如果人们还继续这样肆无忌惮的破坏自然环 境,那么像这样的 18 级超强台风肯定还会再次光临的!所以,我们 应该保护环境,使我们的地球变得更加美好。
超强台风观后感4
市长:雨瓢泼的下,风死命地刮。您不顾生命的安危,毅然冲向了一个以前犯案累累、自己曾今敌对过的的小偷,那一刻,令我震撼。令我情不自禁地鼓起手来,令我们班的王卉从心底流出了一股暖流。全场雷鸣轰响。在那震撼人心的时刻,只差一秒、只差一秒、只差一秒在常的人就可能全部牺牲,而您并不畏惧。在表面上您可能是用生命做斗争,但实际上您是用精神与死神抗衡,您那永不畏惧的精神不仅仅打动了我,还打动了我们班所有人的心。
雨中,您那摇曳的身影却闪烁着人性的光辉,刺痛了我的双眼,也震撼了我的心。海岛上的孕妇,老镇上的老人、孩子、渔夫,犯案累累的小偷,一次又一次,一趟又一趟,您往返流连于生死您是一位市长,是一位领导。同样也是一个楷模,一个值得大家尊敬、效仿的榜样,在那巨大的天灾笼罩您的时候,当那死神的举手伸向您的时候。您没有丝毫的犹豫,没有丝毫退缩,没有丝毫为自己的人生安全着想。在那风崖之畔。您拯救了一个又一个生命。在这次大灾害中您为了120万人的性命竟选取了一般人不敢选的决定—泄洪!您为了只有一点期望的泄洪,把自己许多年来苦苦经营的设置毁了。兴建的社区只有一点点就完工了,但台风突然来了,打破了它。但在您眼中只有这么一句话:“这不算什么,只要人在,就什么都在,什么都能够重来!”作为一名市长,您不仅仅尽职尽责,而且讲之际全身心地奉献给了社会,但又有几个人会想到,您以前是一名小学语文经常得5分的调皮的小男孩呢,台风过去了,您那始终紧绷的脸上,最后露出了微笑,那也许只是一个普通的微笑。但我看到了人类完美的明天……总结:此刻由于温室效应自然灾害就会越来越多,如果我们在不珍惜地球环境,那么像超强台风这样的灾害只会越来越多,越来越强。
超强台风观后感5
这个星期五,老师给我们布置了一项作业,就是写一篇《超强台风》的观后感。这天,我看了这部电影,这是一部十分感人的电影。主要讲的是沿海地区的人民应对18级的强大台风,表现出的团结一致的精神。体现了这位市长在灾难面前临危不惧、坚决果断的精神。这部电影是着名导演冯小宁创作的,影片以20xx年8月10日的17级超级台风“桑美”在浙江温州登陆的真实事件为素材,拍摄的一部大型灾难片。
一位机智、果断的市长,一个追求拍到台风眼的老外,一群团结的渔民,一个冲动的丈夫,一个等待救援的孕妇……
在这个平静的城市,没有任何人想到会有一场超强的18级台风光临此地。但国家发出的黄色预警使这个平静的城市不再平静。台风“蓝鲸”与这个城市擦肩而过,转向南下。可气象台发出警告:“蓝鲸”折回沿海和离开沿海的比例是50比50。照这么说,“蓝鲸”折回的可能性也是有的。虽然这次的撤离是十防九空,但这位果断的市长应对几百万人的生命和38亿财产,做出了一个最理智的决定:发出红色警报,要求市民全体撤离,一个死角也不放过!我不得不说:这是一位好市长!
应对固执的渔民不肯撤离安全地带时,是他——许市长,他在这些渔民面前跪下,恳求他们撤到安全的地方。当孕妇难产大出血被困在只有一个卫生站的孤岛上时,是他——许市长,他派了直升机去把孕妇送到附近的医院。当小偷被卡在即将爆炸的汽车里时,是他——许市长,他不顾生命危险的去救那个小偷。当鲨鱼冲进避难所时,是他——许市长,他不顾旁人阻止,奋不顾身的冲下去赶鲨鱼……这位市长已经是我敬佩的一位大英雄了!还有许多令人感动的,比如:那个和小金鱼弃而不舍的小男孩,渔民与失散的小狗相拥,冲动的丈夫为了妻子义无反顾的冲进惊涛骇浪之中……市长说的几句话让我永远忘不了:“人的生命是第一位的,永远是第一位的。”“钱没了,还能够再挣,可命没了,一切就都没了。”“在生命上,人人平等!”
只要我们保护环境,灾难就会少一点。我相信,只要我们保护好我们的家园,地球就会越来越完美!
超强台风观后感6
一个普通工人因为与妻子一起出来旅游,因为疏忽把妻子落到了岛上。碰巧她遇到分娩,所以她忍疼独自去了岛上的一个卫生所。这时因为受"蓝鲸"号台风的影响,这座城市的船不能远航。而他们也正在为御防台风做撤离工作,许市长和老镇镇长竭力维持秩序,用尽全力将全市每一个人成功撤离。在危难关头,他们不管每一个人的身份地位,只要是人都要救!许市长放弃个人利益和二十八亿的资产也要保住这眼皮底下这么多老百姓的性命。他与鲨鱼作战斗,在汽油车底下救出小偷,又派人用二十分钟在台风眼中救出了孕妇,当听到孩子的啼哭声,我们都长长的舒了一口气。终于,在这些人的努力下,这场超强台风的灾难平息了。这场台风是因为人类破坏环境的后果,在陈教授眼里,像这样的台风将来还会更多。
在这部电影里,最令我难忘的还是许市长一心为了救民,而舍生忘死的场景。一些渔民为了保护船只不受破坏,坚持不撤离,要下海抛锚。他们一拥而上,嘴里大声嚷嚷说:“船就是我们的命根子,没有了船,我们还能干什么,所以我们一定要下海把船保住!"老镇镇长见他们始终不听劝告,就使劲将他们拦住。这时许市长来了,他慢慢走上前去,劝告他们现在下海会有生命危险,应该马上撤离危险地带。见他们仍然执意要去,许市长竟然毅然跪了下来,而他身后的海面上已经掀起数丈高的浪花了。终于,渔民们被许市长的诚心感动了,不再执意下海了。在许市长眼里,自己的老百姓的生命已经比自己的尊严都重要了。后来,许市长以"只要人在一切都可以重来"的坚定信念,带着这些人救出了小偷,自己又不顾生命危险,与鲨鱼战斗。他那种为了人民生命安全舍己为人,舍生忘死,无私奉献的精神令我感动。他为了保障人民生命的安全可以放弃尊严,可以奉献出自己的生命,可以丢掉自己的“乌纱帽”,甚至可以触犯法律……这么多个“可以”,哪一点不可以证明他是一个一心为民的好市长?
有时候,灾难虽可怕,但也是一场演习,让我们面对灾难更有经验;更是一个人的必修课,它能让我们有人生的启迪,让我们从中懂得了人生的价值。
超强台风观后感7
今天,我们在学校阶梯教室里观看了一场震撼人心、感人肺腑的影片——《超强台风》。它讲述了在18级台风面前,人与人之间互帮互助、人们舍己救人的感人故事。
烟台,那是一个美丽的城市。它北面临海,风景秀丽,但厄运却降临在了这片美丽的地方。可怕的台风“蓝鲸”,刮倒了房屋,掀翻了轮船,几乎摧毁了整个烟台市。但是,市长不会畏惧,专家们不会畏惧,解放军不会畏惧!看,记者们顶风冒雨在外面作着报道;市长、镇长走在了抗灾第一线;解放军们更是用自己的血肉之躯,来承受数丈高的巨浪!
看着这场电影,我一次又一次地泪水滑落。
台风即将来临,渔民们为保住在巨浪中沉浮不定的渔船非要下海,市长闻讯赶来,见到父老乡亲们,他下了车,走进倾盆大雨之中,面对大家,跪下了。他说:“……钱没了,可以以后再挣;可命没了,却捡不回了。父老乡亲们,还是先保住性命吧!”看到这儿,我不禁潸然泪下,被市长的诚心、责任心所深深打动。啊!多好的市长!
台风终于来临,当时市长和众人在一座大房子里避险,透过窗户,只见外面有一个人在空中飘飞,最后倒在了地上。这时,一辆大货车被台风吹翻,正好压在了那个人身上!天哪!我心跳急剧加速。市长一眼认出外面那个人曾是在他眼底下作过案的小偷。他不由分说,打开门,冲了出去。啊!一个市长竟然冒着生命危险,去救一个几乎天良丧尽的小偷。这是怎样的一种爱呀!它融入了同情、责任、关心、援助……我被深深地震撼了、打动了、折服了。如果有一天,每个人都能像这位可敬可爱的市长一样,忠于职守、舍己救人,那么,有什么灾难、困难能使我们低头言败呢?
看着这部影片,我想到了汶川大地震。地震夺走了许多人的生命与财产,但一方有难八方支援,中国人民有福同享,有难同当,全国的解放军、志愿者、普通人民都行动起来了!一时间,13亿颗心都牵挂着四川。在许许多多救与被救、帮助与受助的故事中,我们看到了什么?我们看到了人间有大爱!我们悟出了什么?我们悟出了人间有真情!
观赏着影片的尾声,我好想走进电影中去,大喊一声:“烟台不倒,中国加油!”
超强台风观后感8
学校每个新学期都会给我们放一次电影,让我们在电影中受到教育。这次播放的是中国首部灾难大片—《超强台风》,这由著名的导演冯小宁制作的。全剧通过一场超强台风,告诫了人类破坏大自然生态环境将会受到大自然的惩罚。
影片主要讲述的是,一场由于热带风暴转化成的18级超强台风“蓝鲸”在海面形成,原本擦肩而过的台风突然转向大陆袭来,而台风登陆所在的地点不明,百万人口是否该紧急撤离,市长与各级领导面对着一百多万群众的生命安全与几十亿的财产损失,虽然气象专家说来的可能性只有百分之五十,不来的可能性也百分之五十,市长和领导都难以抉择,可市长为了群众的生命,顶着巨大压力,坚持说:“宁可十防九空,也不能失误一次不防。”使一百多万人及时转移了,此时惊人的“蓝鲸”在老镇正面登陆了,巨浪排山倒海的扑上码头,浪在凶猛地卷起拍打着风在大声的欢呼着,巨浪把渔船冲入街道,撞到小屋,树木被风吹得折腰了,汽车被风吹着飞了起来,台风把老镇搞得面目全非。市长和渔民的避风点被一辆巨轮给撞开了,一条鲨鱼被抛进了人群里……
台风走了,市长精心谋划多年的即将竣工的开发区因泄洪被淹没了,他含泪说:“只要人在,一切都可以重来。”老镇重建后更加漂亮了,那位可爱的小男孩在这场灾难中安然无恙,又捧起鱼缸坐在门口露出灿烂的微笑,一切困难总算过去了,只要人在就好。
气象专家说的那句话让我感触良多,“今后像蓝鲸这样的台风只会越来越多,如果我们对环境不加倍重视,我们将无法面对大自然的这种突变。”是呀!我们通过这次的电影明白了应该有环保的意识,我们必须注重保持地球的生态环境的平衡,否则我们人类的生存环境会越来越恶劣。自然灾害频发,会对我们的社会、国家造成巨大的损失,甚至吞噬无数人的生命。实际上保护地球的生态环境,就是保护我们自己呀,让超强台风等自然灾害远离开我们吧!
超强台风观后感9
这个星期五,老师给我们布置了一项作业,就是写一篇《超强台风》的观后感。今天,我看了这部电影,这是一部十分感人的电影。主要讲的是沿海地区的人民面对18级的强大台风,表现出的团结一致的精神。体现了这位市长在灾难面前临危不惧、坚决果断的精神。这部电影是著名导演冯小宁创作的,影片以20xx年8月10日的17级超级台风“桑美”在浙江温州登陆的真实事件为素材,拍摄的一部大型灾难片。
一位机智、果断的市长,一个追求拍到台风眼的老外,一群团结的渔民,一个冲动的丈夫,一个等待救援的孕妇……
在这个平静的城市,没有任何人想到会有一场超强的18级台风光临此地。但国家发出的黄色预警使这个平静的城市不再平静。台风“蓝鲸”与这个城市擦肩而过,转向南下。可气象台发出警告:“蓝鲸”折回沿海和离开沿海的比例是50比50。照这么说,“蓝鲸”折回的可能性也是有的。虽然这次的撤离是十防九空,但这位果断的市长面对几百万人的生命和38亿财产,做出了一个最理智的决定:发出红色警报,要求市民全体撤离,一个死角也不放过!我不得不说:这是一位好市长!
面对固执的渔民不肯撤离安全地带时,是他——许市长,他在这些渔民面前跪下,恳求他们撤到安全的地方。当孕妇难产大出血被困在只有一个卫生站的孤岛上时,是他——许市长,他派了直升机去把孕妇送到附近的医院。当小偷被卡在即将爆炸的汽车里时,是他——许市长,他不顾生命危险的去救那个小偷。当鲨鱼冲进避难所时,是他——许市长,他不顾旁人阻止,奋不顾身的冲下去赶鲨鱼……这位市长已经是我敬佩的一位大英雄了!还有许多令人感动的,比如:那个和小金鱼弃而不舍的小男孩,渔民与失散的小狗相拥,冲动的丈夫为了妻子义无反顾的冲进惊涛骇浪之中……市长说的几句话让我永远忘不了:“人的生命是第一位的,永远是第一位的。”“钱没了,还可以再挣,可命没了,一切就都没了。”“在生命上,人人平等!”
只要我们保护环境,灾难就会少一点。我相信,只要我们保护好我们的家园,地球就会越来越美好!
超强台风观后感10
这是一部没有任何明星大腕参与摄制,却引得了众多人关注的一部感人影片。这是一部成功登陆院线和《通缉令》等大片正面PK的国产小成本制作影片!导演冯小宁,大胆放话,说本片堪称“中国第一部真正意义上的灾难大片”。今天有兴去看了首映!因为是周五又是中午去的,所以影院的人并不多,大概全场也就不足十个人,但这并不会影响我对本片的期待与热情!记得上次接受电影网观影后采访时,问我下个最想观看的影片是什么时,我毫不犹豫的说出了这部—《超强台风》!
《超强台风》是以20xx年8月10日17级超级台风“桑美”在浙江温州登陆的真实事件为素材,细致的表现了由演员巫刚饰演的徐市长在大灾大难来临前,临危不惧的成功在短时间内做出了果断决定,得以让全市近百万老百姓在台风来临前安全撤离的感人故事!影片中有很多的感人的情节。当然,也不乏一些笑料。使观众在观影的90分钟里感到很充实、很刺激!本片特技技术占到了全片的一半以上,让我在看的时候大呼过瘾!观看的同时也感觉到了国产特技灾难片和国外灾难大片特技上和制作上的差距有多大。当然啦,成本摆在这儿呢,区区五千万人民币能拍出这样的影院级影片已经很棒了!做了个比较本片如果和美国同类型大片相比,成本仅为其的几百分之一,甚至是千分之一。所以,对这部片子我还是很满意的!我想一提到灾难片,大家一定会拿这部影片和美国的灾难大片—《后天》相比较,的确《后天》里边的特技镜头也占据了全片的一半之多,但这一半里又有一大半全部是用三维电脑合成的,成本极其昂贵。我认为了两者根本就没有可比性!不得不承认,《后天》依旧是灾难片的经典作之一!
本片还是不厌其烦的在讲述一个严峻的问题——气候变暖!如果人类再这样肆无忌惮的破坏环境,那么像这样的17级超强台风肯定还是会再次光顾的!所以眼前最该重视的还是大家听了无数遍,但做的还不够的气候问题、环保问题!倒是很希望本片可以和环保组织联动一下,搞一些类似捐款保护大气层、保护环境的公益活动。例如:每张电影票向环保组织捐款几元。这样,我想这部影片就会更加凸显其真正的意图了!
向大家诚挚推荐本片!中国人的《后天》也很不错!《超强台风》值得一看!
超强台风观后感11
《超强台风》像以往的灾难片一样带给我强烈的视觉冲击,让我领略到大自然的无情与可怕。18级台风所到之处狂风怒吼,海浪滔天,汽车像一张张纸片一样,在天空中被撕碎,处处房屋树木被夷为平地,海上的船只被排山倒海的海浪冲上岸,笔直地冲进了人们避难的地方,甚至还带来了可怕的鲨鱼。
影片中大自然的无情,更反衬出人间的真情,贯穿整个故事的中心点就是一个“情”字。正如影片主人公许市长所说:“人的生命永远是最重要的。”“只要人在,一切都能够重来!”那是一个关爱人民胜过爱自己的市长,所以灾难当前许市长在38亿财产和120万人之间,选取了后者;在自己的政绩与人民的安全之间,他同样选取了后者。当他看到一个小偷被压在油罐车下时,他不顾自己随时也会被狂风海浪卷走的危险,冲出房屋去救他,在面临油罐车随时爆炸的危险下,又临危不乱地戳破轮胎救出小偷。是呀!就算小偷再卑微,他也是一条生命。在他的勇敢与坚定下,肆虐的台风似乎变得很渺小。又有一个难产的孕妇,被困在诊所,如此恶劣的台风使救护车无法送她去医院,状况十分危急,她的血压一向下降,她和孩子生死同样牵动着市长的心,指挥部专家利用台风眼的安全,派军队的直升机和装甲车成功把孕妇送到医院,影片中婴儿的啼哭是一首生命的赞歌。
如果说影片塑造的许市长是一名英雄,那和台风的抗争中广大人民群众同样也是英雄:气象专家,镇长,渔民等等。齐心协力,团结拼搏,人定能胜天——这就是影片所要表达的。本片还讲述一个严峻的问题——气候变暖!如果人类再这样肆无忌惮的破坏环境,那么像这样的17级超强台风肯定还是会再次光顾的!所以我们最该重视的还是大家听了无数遍,但做的还不够的气候问题、环保问题!
媒体与公共危机
摘要本文分析了在公共危机中,媒体承载的责任和使命、媒体危机传播的策略以及媒体如何强化自身的功能与责任等。
关键词 公共危机 媒体功能 媒体责任
2008年5月12日14时28分,四川汶川发生的8.0级大地震给人民的生命财产造成巨大损失。
这是一次典型的由自然灾害引发的公共危机。在这场抗击地震灾害的重大战役中,新闻媒体和广大新闻人不畏艰难险阻,见证、记录、参与了这场伟大的抗震救灾行动,媒体功能及责任得到充分体现。
事实证明,在公共危机中,媒体承载着重要责任和使命。媒体功能发挥得好,公共危机公关就顺利;媒体功能发挥得不好,公共危机公关就麻烦……如何发挥好媒体功能,对于处理任何公共危机,十分必要和重要。在汶川大地震后,我们看到,媒体积极、主动承担责任、发挥功能是社会安然共渡难关的重要因素之一。公共危机时刻,媒体既是记录者、见证者,更是参与者、协调者。充分调动一切社会资源,尤其是发挥媒体功能,是应付公共危机的必备条件——这是媒体的责任和使命。
一、媒体危机报道中的责任分析
1.媒体要做“安全阀”不做“助燃剂”
传播具有深层次的解释功能,通过“解释”,向人们阐释危机发生的背景、起因、影响以及发展趋势,帮助人们更深刻地认清形势、统一态度,使组织在此基础上确定对策,制定措施,实施有效管理。
在危机传播的过程中,受众最关心的是有关危机信息的内容、发布者和传递的方式。在危机事件发生之后,大众媒体在信息传递、知识介绍、信心鼓励等方面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但是,大众传媒的危机信息传播需要注意下面四个方面问题:信息失真、报道失衡、重复传播、急功近利,造成媒体公信力的下降和受众趋向不稳定的局面。同时,也需注意受众面对危机信息传播的媒介素养水平不高,缺乏理性判断各种传播渠道的客观性和可信性的能力,不知道如何接触公共信息源,如何判断大众传媒报道的真伪,对得到的危机信息缺乏科学判断和理性分析,导致轻信来自人际传播渠道的流言。
由此可见,在传播危机事件时,新闻是柄“双刃剑”,媒体既可能是“安全阀”也可能是“助燃剂”。媒体作为舆论的工具,具有反映舆论、引导舆论的功能,及时、真实、准确地传播危机事件信息,让公众尽快了解事实真相,大众传播就是“安全阀”。如果瞒报谎报危机事件信息,大众传播就可能是“助燃剂”。
因此,对公共危机,媒体首先要做好全面报道,尽可能及时地将真相告知公众,廓清谣言,稳定人心。其次做好舆论引导。当危机来临时,由于社会有较大变动和震荡,导致刺激意见的出现并汇集为舆论,而舆论又反过来影响着公众的意见和情绪。此时,如果进行正确引导,舆论就有助于危机的解决,而如果引导不善,舆论就有可能形成阻力。
2.媒体要树立大局意识,善于信息的取舍
一旦危机事件发生,媒体就要积极面对,把社会公众对危机的舆论引导到有利于危机解决的正确方向上来。如何发挥媒体的积极作用,正确引导舆论,需要媒体树立全局意识和大局意识,全面配合危机处理者,二者达到完美的结合,共同促进危机的解决。
公共危机是对媒体的一场大考验,既是新闻敏感性的考验,也是政治敏感性的考验,更是综合业务能力的考验。2008地震灾害涉及到方方面面,但始终有一个聚焦点——抗震救灾,包括受灾状况、救人和重建工作。紧盯聚焦点是媒体的本能,但怎么盯、盯什么,却反映了媒体自身的素质。每一场公共危机,对媒体来说,都是一场战斗。这场战斗不仅仅说要“在场”,在场只是起码的要求,更重要的是打好责任牌,是最大程度地为化解危机出力。在报道中不渲染灾情,以稳定人心,维护稳定,减少些对民众产生恐慌心理的信息传播。这是责任媒体在报道中大局意识的体现。
危机传播,不同于一般的新闻传播,它是在极大时间压力下对不确定状态作出的无章可循的传播。媒体必须以高度的责任感,树立大局意识,努力提高危机传播的引导水平。
在此次地震灾害面前,各媒体积极介入,纷纷派出记者奔赴抗灾第一线,为读者带来了各地第一手材料,但这其中仍然存在着各种复杂因素,只要稍一处置不当,就有可能进一步激化危机。这主要体现在媒体对信息的取舍上。
面对这么多信息,公开什么不公开什么,就对媒体造成了考验。如果不加判断,有什么就披露什么,哪怕信息是真实的,也有可能起到相反的作用。在这样的公共危机面前,传媒责任不仅是派记者奔赴抗灾第一线,更关键的是需要有大局意识和高度的政治家办报的理念,帮忙而不添乱。
3.公共危机管理必须注重媒体作用
新闻媒体作为一种重要的社会力量,在公共危机管理中发挥的作用日益凸现。因此,政府在危机管理中,要充分重视新闻媒体的作用,制定有效的媒体政策,及时向公众公开信息,提高决策透明度,引导公众共同克服危机。
危机管理中,双向式对称模式是最可取的模式,其目的在于与公众交流,并从公众的反馈信息中寻找最佳的、切中要害的有效传播手段。其中包括:政府主动与新闻媒体沟通,提供真实信息供其发布,并考虑公众需求,作针对性报道。危机发生后,应快速建立政府—媒体—公众三者之间顺畅的信息沟通路径,使媒体既承担起政府真实信息发布者的角色,又成为收集舆情、反映公众呼声的最佳渠道,实现政府与公众之间良好的双向沟通。相反,如果只是单向地传播信息,不注重信息反馈,忽视公众在危机中的心理需求,将使沟通的效果大打折扣。
二、媒体危机传播的策略探讨
1.媒体要保证危机信息的及时公开和全面
向社会提供真实的公共信息是政府和媒体的社会责任,应对突发事件,及时和客观地披露信息,更是关系到信息渠道是否畅通、应对措施是否得力,大众心理是否安定、社会是否稳定的大局。如果媒体在涉及到有关公共安全、公众利益的重大突发性事件中保持沉默,让小道消息满天飞,那就是媒体的失职,丧失了自己的责任感和使命感。
因此,传媒必须尊重受众知情权,形成畅通的信息传播渠道和沟通渠道,建立完善的信息供求体制,满足受众不同层次、不同类别的信息需求。
媒体应对公共危机的措施之一是严格遵循第一时间原则。危机事件中的新闻传播应该在第一时间引导舆论,即所谓抢占制高点,先入为主、先声夺人、先发制人。谁第一时间发布新闻,谁就掌握了舆论的主动权、事件处理的主导权。
在保证了信息及时公开的基础上,媒体报道应是全方位的。媒体不能满足于向公众提供危机事件零散的信息,还应该随着事态的进展,分析事件的来龙去脉、发展趋势,做出自己的评价。这种引导,除了渗透在对事实的报道中,更多地以采访专家、学者的形式,以别人之口来传达媒体的态度。有时,则以社论等各种言论文章的形式,直接表明态度。有时,还会采取让公众参与讨论的方式,给公众提供一个政策参与视角。只有在满足不同公众对不同信息需求,社会秩序才能正常运转。
2.媒体要保证传播来源的可信度和知名度
以美国社会心理学家霍夫兰为首的耶鲁学派在研究传播来源对受众态度的影响时指出,传播来源的可信度和知名度与传播的效果成正比。在保证信息公开和全面的同时,新闻媒体还要履行“把关人”的职责,保证信息来源的可信度和知名度。
把关理论之一巴斯的“双重行动模式”指出:新闻媒介的把关过程分为两个部分,第一部分是新闻采集阶段,记者是主要把关人;第二部分是新闻加工阶段,编辑是主要把关人。也就是说,在危机传播中,记者和编辑都要在新闻流经各自把守的阶段严格把关,保证传播来源的可信度和知名度。在此要求下,媒体应该与危机信息发布的主体——政府保持密切畅通的联系,因为政府是最具权威性的信息来源。由政府权威部门发布的信息,老百姓是深信无疑的。这样,媒体在劝服公众改变某些错误的想法和偏见,平息公众过激行为以及排除危机解决中的其他障碍时就会更加得心应手。公共危机事件,涉及国计民生或国际关系,其复杂性与深层次问题,记者或媒体一时可能看不清楚,甚至根本无法知道它的内幕与政治背景,在短时间内很难作出准确的判断。媒体要充分考虑危机的政治属性、波及的范围和各种后果,以审慎理性的态度进行处理,因此媒体必须获取和保证传播来源的可信度和知名度,才能帮助政府处理危机,否则就会严重影响危机的解决,甚至导致事件的升级。
3.媒体要充分利用“议程设置”引导公众舆论
政治学家伯纳德·科恩在其《报纸与外交政策》一书中说“媒介在使人们怎样想这点上很难奏效,但在使人们想什么这点上却十分有效。”
美国传播学家麦库姆斯和肖在对1968年总统大选的实证研究中得出结论:“大众传媒具有一种为公众设置议事日程的功能,大众传媒作为‘大事’加以报道的问题,同样也作为‘大事’反映在公众的意识当中;传媒的新闻报道以赋予各种‘议题’不同程度的显著性的方式,影响着人们对周围世界的‘大事’及其重要性的判断。”在危机传播中,为了引导公众舆论向有利于危机解决和社会稳定的方向发展,媒体可以加大相关信息的流量,让这些信息处于明显的优势地位,以引起公众的注意,进而成为公众议论的话题,成为公众中的主导价值观。
利用“议程设置”引导公众舆论,是媒体面对危机的积极姿态。在汶川大地震报道初期,“议程设置”的主题应确立为告知危机的真实情况,引导公众如何避险;中期,“议程设置”的主题应确立为如何救灾抗险,发动社会参与;后期,“议程设置”的主题应确立为恢复社会秩序,重建家园等。
三、公共危机中媒体功能和责任强化的现实途径
1.媒体要不断完善自身功能
(1)树立“维护人民根本利益”意识
在危机报道中要以最广大人民的利益作为媒体报道的根本出发点和价值诉求。另外,危机信息的特性也要求新闻媒体树立这样的意识。危机事件作为一种社会事件,具有“三公性”:一是公众性;二是公共性;三是公开性。因此,媒体有责任及时、全面、客观、公正地向全社会发布危机时期的各种重要信息,同时成为观点和思想流动的平台。
危机中,维护人民根本利益意识的重要体现之一在于准确把握受众需求。
危机发生后,有三个方面可供选择报道,即事件本身、事件中的受害者、事件引发的政府或社会行为。如何报道这些内容,第一,站在受众立场思考问题。要时刻想着“此刻受众最想知道什么”,“哪些信息是受众最想了解的”,“哪些事实对受众来说是新鲜的”等受众的关注点;第二,要尽快了解和掌握环境资料和事件发生、演进的过程和细节,这样才能对整个事件或现场有一个宏观的把握和判断,以免使报道流于“只见树木,不见森林”的浅薄;第三,开启所有的感官来体察和认知,并以最富于现场感的方式表达出来,用事实表达的完整性和深入性来感染和说服受众。
同时,树立“维护人民根本利益”意识,需要强化新闻媒体的责任意识,危机管理中的新闻媒体要拒绝商业化运作。危机关乎国计民生,牵连甚广,在对其干预时,任何的马虎懈怠都有可能酿成无法弥补的错误,商业化目标很容易使新闻媒体偏离自己的职业责任。
(2)遵循传播规律,改进危机传播策略
第一、对真实性传播策略的艺术性运用
在危机报道中,由于危机事件涉及范围宽,影响巨大,事关大局,媒介不仅要真实报道新闻,更要在处理新闻事实的艺术上下工夫。
媒体除了考虑事件的真实性和关注度外,还必须考虑对社会承担的责任,要考虑宣传报道可能会带来的负面的和消极的社会影响。换句话说就是危机报道要讲求传播策略,在坚持新闻真实的要求下要以正面引导为主。
此外,在报道的时机、报道的组合上也要讲求技巧,根据2002年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一心理学家卡尼曼的前景理论推理,如果有几个坏消息,媒体应该把它们放在一起报道,因为两个坏消息加起来所带来的痛苦要小于分别经历这两次坏消息所带来的痛苦之和;如果有一个大的坏消息和一个小的好消息,媒体应该给以分别报道,因为这样的话,好消息所带来的快乐不至于被坏消息所带来痛苦所淹没,人们还可以感受到好消息所带来的安慰和鼓励;如果有一个大的好消息和一个小的坏消息,媒体应该给以同时报道,因为坏消息所带来的痛苦会被好消息所带来的安慰和快乐冲淡,坏消息的负面效应就小得多。事实上,在不违背新闻真实原则的前提下,对重大公共危机中的各种新闻,选择时机恰当并对之进行有意识的组合传播,这是一种非常有效的稳定情绪、安抚人心的传播技巧。
第二、探索舆论引导新方法
可以说,受众接受新闻信息的过程,既是一个进行信息确认、材料收集的过程,同时也是新闻报道影响他们已有观念的一个过程,而这正是新闻媒体有效引导社会舆论的直接方式。
媒体在进行舆论引导过程中要注意舆论的“零境导向”问题。所谓舆论的“零境导向”,是指在事物发展的初始阶段,媒体找准切入点、矛盾交汇点,进行客观准确的舆论引导,此时受众易受影响,引导最容易成功,以最小的媒介成本和社会成本达到最佳的舆论引导效果。在公共危机发生之初,媒体如能及时介入,警醒各方,畅通信息,往往能对其危害性的扩散和发展进行有效的遏制。相反,一旦问题成堆,各种矛盾错综复杂、盘根错节时,舆论引导的力量就极为有限。纵然动用数倍于初期的力量和资源,媒体的力量场——对受众的态度及其行为层面的影响,也必然难以发挥应有的作用。
同时注意舆论的“首因效应”。美国的传播学者在对相互冲突信息的不同呈现顺序的研究中发现,当受众面对两种冲突的信息时,两种信息的不同呈现顺序会影响受众对信息的接受。即当先呈现信息A,紧接着呈现信息B,且在信息呈现后延长一段时间再测试态度的改变,受众就会倾向于接受信息A,这就是所谓“首因效应”的一种表现形式。在危机事件刚爆发的时候,往往是人们对信息的需求最大的时候,如果这时主流大众媒体上没有声音,那么各式流言通过各种非正式传播渠道就会大行其道,而当流言先于主流媒体的声音进入公众的认知领域之后,要再纠正就事倍功半了。
第三、把握好报道的度和信息的平衡
危机报道应该有度,这里的“度”既包括新闻的广度、深度,同时也有适度的含义。传播学研究规律告诉我们,媒体作为“大事”加以报道的问题,同样也作为“大事”反映在公众意识当中,媒体越强调,公众就越重视,媒体能在一定程度上放大或缩小某事的重要性。在公共危机中,媒体传播量过小或过大,都不利于危机的解决。
因此,媒体要对新闻进行斟酌、审读,既要考虑到读者需要,更要关心当前的政治大局、社会稳定。
另外媒体应从大局出发,保证及时报道危机的同时,还需要提供危机事件以外多方面信息,适当转移受众注意力,把握信息整体平衡。
第四、整合信息协同作战
信息整合就是大众媒体、互动媒体、电子媒体等多种媒体,在所有与社会公众接触的地方,传播“一个声音,一个形象”,注重信息的一致性,同时,在恰当的时机、适当的地点,以恰当的形式对公众传播恰当的信息,达到信息的最有效传播。
整合信息,强调传播的协同效应,即如何使各种传播活动显得更有生气并获得协同效应。它不只是几种传播工具和传播手段的组合,而是整个传播过程的整合。首先,对公众的信息传递加以整合,深入了解传播对象,区分不同社会公众,采取不同的传播方式和内容,进行差异化传播。如面向老年人可以以广播传播为主,面向中年人可以以电视、报刊为主,面向年轻人可以以网络为主。其次,讲究传播的时机,由于危机的突发性与时间的紧迫性,把握传播时机极为重要,在适当的时机以适当的节奏传播,决定了传播的有效性和及时性。(3)建立危机报道机制
要把“第一时间报道危机”落到实处,媒体必须建立完善的危机报道机制,当危机事件发生后,媒体可以立即调集人手、设置方案,采取行动报道危机。
就媒体自身而言,各部门之间应当建立协作机制,以协调采编部门和其它部门的关系,调集力量、提供便利;协调编辑与记者的关系,记者采访了解事件的过程和趋势,编辑了解背景和宏观局势,使报道井然有序。如中央电视台通过设立信息员报题制度、24小时新闻监检制度等强化各部门之间、与全国省市台之间的资源共享。同时与国家安全生产监督管理局、国家防总等部委建立了突发事件的快速反应机制,一旦突发事件发生,这些部门会在第一时间通知央视的有关联络人,央视的前期采访部门也会在第一时间以字幕或电话连线方式将其播出。随后联系其它相关人员,以做到对突发性事件的及时监控和快速反应。此外,一套完善的危机报道机制还应该注意平时对参与报道危机的新闻工作者进行培训,包括政治素质、身体素质以及业务素质等,以便在危机发生时刻能够迅速开展报道工作。
(4)倾注人文关怀
在危机传播过程中,媒体必须强调“以人为本”,即关注“人”这一主体,关注人的生存状态,关注被报道者的遭遇和命运,维护和尊重每一个人。
危机报道中,媒体更应该,体现人文关怀:重视对危机事件本体的报道,让受众了解事实真相,哀悼遇难者,抚慰幸存者及受难者家属;把握分寸,尊重受难者隐私。受难者及其亲属也有维护个人隐私及消除或减轻痛苦的权利,他们最不愿提及、最不堪回首的就是自己或亲人遭遇不幸的过程和悲惨的细节,因此灾难报道要尽量避免给受难者及其亲属带来“第二次伤害”;弘扬危机中的人间真情。
2.强化媒体和政府的互动合作
危机报道,媒体必须保证信息来源的可信度和知名度,而政府是最具权威性的信息来源。媒体应与危机信息发布的主体——政府保持密切畅通的联系。另一方面,政府也需要从媒体处获取信息,了解社会各方状况。在媒体和政府的互动合作中下,需要强化以下工作:
(1)加强媒体对政府的舆论监督
新闻媒体不是化解危机的直接实施者,但如果一个社会没有新闻媒体的监督,一些危机事件就有可能被压制和忽略,得不到有效的解决。可以说,媒体对政府的舆论监督,一定程度上影响着政府的危机决策。媒体对政府的舆论监督,提高了政府的危机处理效能。
(2)加强政府对媒体的引导
在危机中加强政府对媒体的引导是必要的。
第一,危机一旦发生,为控制危机事态、稳定社会秩序、避免社会恐慌,危机管理主体首先必须快速应急,通过媒体以最快的速度发布最新的信息,争取舆论主动权,有效地控制新闻传播的导向性,防止媒体为抢独家头条新闻,发表刺激危机局势的新闻消息,误导社会公众,或加剧公众的社会恐惧心理;第二,统一信息发布规则和信息发表渠道。政府必须明确信息发布的规则,采取各种直接有效的危机管制措施进行信息筛选,同时有目的、有针对性地选择信息源和信息传播渠道,通过新闻发言人,不断向社会公众和新闻媒体说明危机发展的状况,唤起社会对危机管理行为的支持。同时,在向公众和媒体沟通信息时,一定要及时向政府内部各部门以及有关方面通报信息,保持危机信息的一致性和连续性。第三,有效、合理地控制媒体活动的范围。媒体无限制地对危机进行采访,往往会影响政府的危机管理效率,甚至引起政府对危机处理的失误,使受害者再次受到创伤。政府需要制定相关的法律或法规来确定媒体能够进入的活动范围,这样既可以为媒体公正介入危机事件创造制度保障,又不影响媒体参与危机的积极性和主动性。第四,为媒体创造公正介入危机事件的秩序。媒体公信力的树立有赖于政府开明的媒体政策,需要比较宽松的舆论环境,为媒体创造良好的介入危机事件的秩序有利于媒体在危机事件中发挥积极作用。
网友评论
最新评论
的地震为例分析我国政府危机状态下公共政策特征。 二、决策的时效性 5月12日14时28分四川汶川发生地震,第一时间,总书记就抗震救灾做出指示:尽快抢救伤员,保证灾区人民生命安全,并且迅速成立
的责任和使命、媒体危机传播的策略以及媒体如何强化自身的功能与责任等。 关键词 公共危机 媒体功能 媒体责任 2008年5月12日14时28分,四川汶川发生的8.0级大地震给人民的生命财产造成巨大损失。 这是一次典型的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