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录介绍:
- 1、中国大陆的道教简介
- 2、道教入门应该看些什么书?
- 3、道教知识汇编简介
- 4、道教常识二十八宿
- 5、道家可读些什么书入门
- 6、一本书学会道教常识
中国大陆的道教简介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 *** 实行宗教信仰自由政策。道教的存在和传承,受到法律的保护。适应新时代的要求,道教革除了一些陈规陋习,焕发出新的活力。1957年,在 *** 的支持下,道教界成立了自己的全国性组织 ── 中国道教协会。它的成立,结束了道教长期以来的涣散局面,促进了道教界的团结和自身建设。特别是改革开放以后,中国道教协会在加强宫观管理、促进道教教务活动、开展道教文化研究、培养道教人才等各方面都进行了大量的工作,取得了可喜的成绩,使古老的道教再一次呈现出新的气象。
目录 道教教务活动
据不完全统计,截止到1999年,大陆地区共有作为道教活动场所开放的宫观1600余处,县以上地方道协组织133个,全真、正一乾坤道士25000余人。
为了搞好道教界的自身建设,中国道教协会制定了〈道教宫观管理办法〉,促进了宫观事务的有序运行。针对散居于民间的正一派道士,道教协会制定了《道教散居正一派道士管理办法》,对其加以引导、联络和管理。
为了恢复和健全道教仪轨,中国道教协会于1989年、1995年分别在北京白云观、四川青城山举行了全真派传戒仪典,又于1991年、1995年在江西龙虎山举行了正一派授箓传度仪典。
道教人才培养
中国道教协会早在1962年便举办了第一期道教徒进修班。1980年中国道教协会恢复工作后,又把培养道教人才的任务提上了议事日程。从1982年到1990年,共举办道教知识专修班5期,道教知识进修班1期,共培养乾坤道士206名。1990年,经国务院宗教事务局批准,中国道教协会成立了中国道教学院。道教学院分为专修班和进修班,学制均为2年。专修班主要是培养宫观管理人才,进修班主要培养教学、研究人才。
道教文化研究
1960年代,中国道教协会即成立了道教研究室,并创办了《道协会刊》,以刊载道教研究成果。1987年,《道协会刊》改版为国内外公开发行的刊物《中国道教》。
中国道协研究室先后撰写和编辑出版各种道教书籍近40种,其中主要的有:《道教与养生》、《道教概说》、《道教常识》、《道教史资料》、《道教手册》、《道教大辞典》、《道教丛书》(10种)、《道教神仙画集》、《洞天胜境》(画册)、《中国道教风貌》(大型画册)等,现正在编纂《中华道藏》。
劳动自养与服务社会
各地宫观积极开展生产劳动和服务事业,发展宫观经济,努力实现自养。许多宫观都开办了茶馆、餐厅、旅舍、书屋、工艺品商店等设施,为香客游人提供方便。道教界还积极参与社会公益事业,修桥铺路、植树造林、支援灾区、资助办学。
积极开展对外友好交流
据统计,近年来,中国道教界共派出访问团三十余个,先后出访了8个国家和地区,接待来访团组三百六十余个,并与三十个国家和地区的道教团体、道教信徒、道教学者建立了友好联系。
综上所述,中国道教正在不断发展,并以崭新的姿态向二十一世纪迈进。
李养正:《当代中国道教》﹝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3年﹞。 张继禹:〈高举爱国爱教、团结进步旗帜,努力办好道教事业 ── 中国道教协会五届理事会工作报告〉,《中国道教》1998年第4期,第12至18页。 张继禹:〈中华振兴,道教庆幸 ── 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50周年《,载《中国道教》1999年第5期,第7至9页。
道教入门应该看些什么书?
《老子》、《道德经》等。
道教以学道、修道、行道为主。发源最早,始於轩辕黄帝,为中国民族固有的宗教。道教基信仰是“道”,故称道教。尊奉《老子》一书为《道德经》,作为主要经典。道教认为,道是,“虚无之系,造化之根,神明之本,天地之元”,“万象以之生,五行以之成”,也就是说,宇宙、阴阳、万物都是由它化生的。道教认为:在万物中,除了人居住的世界外,还有神仙居住的所谓十大洞天,三十六小洞天和七十二福地。道化为三种气,再化成三位至高无上的神,即元始天尊、灵宝天尊和道德天尊。道教信奉的神还有许许多多,拥有庞大的神团系统。如三官、四御、四值功曹、六丁六甲、三十六天罡、七十二地煞、玉皇大帝、王母娘娘、真武大帝、东岳大帝、碧霞元君、斗姥元君、骊山老母、关圣帝君、城隍、土地、灶君、门神等等。
信仰“道”的另一个重要内容是相信人可以长生不死,可以成仙。道教认为道具有永恒的生命,获得它、保持它便可长生,这也叫作“德”。德即得,即得道。道教重生,追求长生,相信人通过求神或修炼可以得道,不仅可以享受人间的幸福,而且可以返本还元,与道同体,肉体永生,白日飞天,长存仙界。
道教知识汇编简介
《道教知识汇编》,道教常识著作,近人陈撄宁编,也称《道教知识类编初集》。该书是时任中国道教协会会长的陈撄宁根据道教徒进修班第二学年教学计画编写的讲稿,目的在于给学员讲解道教基本知识,以便学习其它高深科目。此外,也有利于国内、国外各界人士了解道教的一般情况。本稿的编写采用名词、术语释义的方式进行,具体分为道教名人、教理教义、道经遗书、道派、道教神名、仙名、道术、道称、宫观和名山等十大类。在名人事略部分,介绍茅盈、张道陵、魏伯阳、葛洪、寇谦之、陆修静、陶弘景等几位道士的生平事略,并进行补充与考证。在教理教义部分,包括道家和道教是分不开的、《太平经 》继承老子遗教、魏伯阳是老子的信徒、葛玄葛洪都属于老子系统、老子与太上老君、老子书盛行于隋唐时代、道教名人信仰老子之教、《悟真篇》巧妙的运用《道德经》等。在道派部分,介绍了方仙道、黄老道、太平道、天师道、道教经箓派、正一道、全真道、真大道教、太一教。在道经道书部分,介绍了《道藏》、《道德经》、《南华真经》、《阴符经》、《太平经》、《黄庭经》、《清静经》等经书。
胡海牙总编,武国忠主编:《中华仙学养生全书》(北京:华夏出版社,2006)。
道教常识二十八宿
1. 道教常识一千问
道教常识一千问 1.道教基础知识
道教[1]以"道"名教,对老子之道一要学习,二要信仰,三要继承。
四要发扬。或言老庄学说,或言内外修炼,或言符箓方术,其教义就是以"道"或"道德"为核心,认为天地万物都有"道"而派生,即所谓"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社会人生都应法"道"而行,最后回归自然。
具体而言,是从"天"、"地"、"人"、"鬼"四个方面展开教义系统的。天,既指现实的宇宙,又指神仙所居之所。
天界号称有三十六天,天堂有天门,内有琼楼玉宇,居有天神,天尊、天帝,骑有天马,饮有天河,侍奉有天兵、天将、天女。其奉行者为天道。
地,既指现实的地球和万物,又指鬼魂受难之地狱。其运行受之于地道。
人,既指总称之人类,也指局限之个人。人之一言一行当奉行人道、人德。
鬼,指人之所归。人能修善德,即可阴中超脱,脱离苦海,姓氏不录于鬼关,是名鬼仙。
神仙,也是道教教义思想的偶像体现。道教是一种多神教,沿袭了中国古代对于日月、星辰、河海山岳以及祖先亡灵都奉祖的信仰习惯,形成了一个包括天神、地祗和人鬼的复杂的神灵系统。
道教在中国发展的几千年来,形成了自己特有的文化.道教文化极其高雅,极其通俗。亦其中一部分已演化为范鸡顿课塥酒舵旬罚莫民间世俗,成为劳动群众精神生活的组成部分。
2.关于道教的知识
教理教义:1 道教的主要教义是什么 ?答:道教的主要教义信仰“清静为宗、虚无为体、柔弱为用”的一种“道”。
“道”是无所不包和无所不在的,它是一切的开始,宇宙万物皆从“道”演化而来。 2道教的最终目标是什么?答:道教的最终目标是通过身心的修炼,使人人健康长寿,达到住世安乐,与道合真,世界大同的神仙世界。
3 道教的经书知多少?答:道教在其漫长的发展过程中,积累了大量的经典文献。这些经典一些散落民间外,大都收录在《道藏》里。
历史上的唐宋金元时期,历代的统治者曾下令修有《开元道藏》、《大宋天宫宝藏》、《万寿道藏》、《大金玄都宝藏》、《玄都宝藏》等《道藏》。但遗憾的是,这些《道藏》都均已亡迭。
现在我们还能见到的《正统道藏》是明朝第43代天师张宇初真人奉诏编修,明神宗后又敕令50代天师张国祥真人编成《续道藏》。这部《道藏》共收入道书1476种,5485卷,分装为512函,依《千字文》顺序标定函目。
在当代,中国道教协会从一九九七年开始,联合华夏出版社、中国社会科学院世界宗教研究所共同发起对《中华道藏》进行整理和点校。《中华道藏》以明《正统道藏》、《万历续道藏》为底本,对原《道藏》所收各种道书作校补、标点、重新分类,并补入经书百余种,使之成为一部新的道教经典丛书。
该书的编纂被学术界和道教界视为当代中国文化史和道教史上一件大事。 4什么是三洞四辅?答:所谓三洞四辅,是《道藏》中的分类方法。
三洞为:洞真部、洞玄部、洞神部。三洞下又细分为十二小类:本文类、神符类、玉诀类、灵图类、谱录类、戒律类。
威仪类、方法类、众术类、记传类、赞颂类、章表类。四辅是指太玄部、太平部、太清部、正一部。
因此,道教经典又被称作“三洞真经”或“七部经书”、“三十六部经”。 5 道教的主要宗派?答:据清未时北京白云观《诸真宗派簿》的手抄本记载,有名称记录的道派有八十六派,估计还有一些在民间未有书面记录。
当代主要的道教教派分全真道和正一道,两大宗派下又有多个支派。 6 何谓三灾八难?答:三灾者:遭受三大天灾也。
一、风灾,二、火灾,三、水灾。八难者:一者得生人道难,二者去女为男难,三者形体完全难,四者得生中土难,五者值有道君难,六者禀性慈仁难,七者值国太平难,八者与三宝相遇难。
谓之八难。《云笈七签》卷三十五“杂修摄”的八难为不废道心一难,不就明师二难,不托闲居三难,不舍世务四难,不割恩爱五难,不弄利令欲六难,不除喜怒七难,不断 *** 八难。
7 何谓三涂五苦?答:三涂者:一、火涂,地狱道猛火所烧之处;二、血涂,畜生道互相澉食之处;三者、刀涂,饿鬼道被刀剑逼迫之处。又有说法是一者考对前非之涂,二者畜生偿酬往业之涂,三者饿鬼苦对最深,渴饮火精,饥则食炭之涂。
五苦者:一、刀山地狱之苦;二、剑树地狱之苦;三、铜柱地狱之苦;四、护汤地狱之苦;五、溟冷地狱之苦,是为五苦。 8 什么是道教的四恩三有?答:道教以报恩为重,故以四恩就报。
四恩者:一天地恩,二君主恩,三父母恩,四师长恩。凡此四者,皆宜回向报之。
三有者:一有情者,二有识者,三有缘者。凡此三者,道皆就就亲之。
所以“四恩三有”,为信道者,须念念不忘之也。 9 何谓三界 ?答:三界者有三:一以时间而言,分为无极界、太极界、与现世界;一以空间而言,分为天界、地界、与水界;一以道境而言,分为欲界、 *** 、与无 *** 。
10 什么是十方?答:道教的十方,即是东方、南方、西方、北方、东北方、东南方、西南方、西北方、上方、下方。故称为十方天。
11 仙有五等,分为哪五等?答:仙有五等,是根据修炼的等级而分的。一为鬼仙,二为人仙,三为地仙,四为神仙,五为天仙。
又按《传道集》中载:“五等神仙:第一,不持戒,不断酒肉,不杀生,不思善,为鬼仙之类;第二,养真气长命者,为地仙;第三,好战争,是剑仙;第四,打坐修行者,为神仙;第五,孝养师长父母六度,万行方便,救一切众生,断除十恶,不杀生,不食酒肉,邪非偷盗,出意天心,心正真,无私曲,名曰天仙。 12 为什么戊不朝真?答:戊日是道教的重要忌日。
教内称之为“戊不朝真”。即每逢戊子、戊寅、戊辰、戊午、戊申、戊戊日不上香,不诵经,殿堂门上挂戊字牌。
按《女青天律》云:“若法官道士焚香诵经,不禁六戊,钟鼓齐鸣,进表上章关奏天曹者罪加一倍;禁戊不犯者功德无量”。 13 什么是外丹?答:指用炉鼎烧炼铅汞等矿石药物,以配制服铒的丹药。
亦称炼丹术、仙丹术、金丹术。这种烧炼药物的外丹术,成为了近代化学、药物学的先驱。
现存《道藏》中的众多外丹经籍,实际上也是我国古代化学宝贵的原始资料。 14 什么是内丹?答:内丹是道教修炼功法的一种,相对外丹而言。
即把人身当成“炉鼎”,以体内的精、气、神为药物烧炼,凝聚结成圣胎,从而超脱三界,达到与道合真的境界。 15 什么是三业 ?答:三业者,即身业、口业、意业,称之为身口意三者所起作用。
我们修道者平时要紧守此三意,身不妄行,口不妄说,心不妄想,才能做到内心澄虚,不为外物所惑。 。
3.道教常识:为什么初一十五要吃素
农历初一、十五,海洋潮汐的变化因月亮的盈亏影响而达到最大值的时候,我们人体内部血液涌动的“潮汐”也达到了最大值,情绪就会陷入极端的状态中。
道教提倡素食还有一个更主要的原因是,在道教的相关戒律中有明文规定,如《老君说一百八十戒》曰:“不得杀伤一切物命,不得渔猎伤煞众生,不得冬天发掘地中蛰藏之物,以及不得妄上树破卵”等,上天有好生恶杀之德,天地孕育万物,喜其生而恶其死,道教弟子要体察天地之心,以杀生为戒,最好的办法就是提倡素食。
自从人类走出蛮荒,素食就一直在修身修心这两种理念的影响下发展变化着,素食与修道的关系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1、修心:随着人类文明和自然社会的不断发展,人们开始反思自己的饮食习惯,就把吃素纳入神圣庄严的场合。在重大的祭祀活动前夕,一定要“茹素数日,以净其身,清其心,“清其心”主要为不纵欲,满足于恬淡之心境,修道者逐渐清醒意识到,纵欲不仅有损身体,而且还是导致昏聩,乃至一切灾殃的根源所在,在民间有初一、十五吃素的习俗,就是吃素以“修心”理念的深刻体现。
2、修身:《吕氏春秋.重己》曰:“味中珍则胃充,胃充则中大鞔,中大鞔而气不达,以此长生可得乎”,膳食过于丰盛,胃就会过于撑饱,过于饱的话胸腹就会憋闷,胸腹憋闷就会使阴阳之气不通畅,这样怎么能实现长生久视的愿望呢?道教提倡素食的最终愿望是为了修道,为了实现“长生久视”之道。
3、关系:修心修身即修真养性,素食与修道的关系即修真养性与修道的关系,《邱祖垂训文》曰:“法有三乘,遵依本教而行,量力而进,立志而守,苦志而修,方是出家人之正路也,夫上乘者,修真养性,苦志参玄,证虚无之妙道,发天地之正气,除尘世之冤愆,广行方便,大积阴功,只候三千功满,功德无量。
4.什么是道家的常识论
这是一个较为普遍的问题,很多做功的同志感到困惑。
身处尘世之中,纷纷扰扰,自己不能完全自主,因而认为对于修炼会有影响。笔者所提倡的修真观,是一种广义的修道概念,就是要在尘世中磨练自己,借假修真,方才合乎“无在无不在”的大道本色。
须知修道之事,并非一定要在清静环境进行。古代修炼家曾云: “大隐隐于尘” 意谓真正的大修行人,隐于尘世,和光同尘,方为真修。
对于一般学道修炼的人来说,没有必要表现出断绝尘俗,超脱凡世的姿态,好象高出平常人一等,免得出现怪异,为周围群众所难以接受,反而给自己的修为造成魔障。须知道家向来反对怪异,因为”真人不露相” 我们所提倡的修道品格,当然不能等同于世俗,完全等同于世俗也不叫修炼,但是也不能出离于世俗。
丹经云: “人心不死,道心不生。”即是说内在心地要保持道心,但是外表一 定要合乎世俗, 道家谚云: “道不离俗。”
老子曰:和光同尘,湛兮若存。是为道家的应世精神之所在。
所谓”和光同尘” 就是在外面要和世俗和平共处,同于尘凡;所谓“湛兮若存” 就是在里面,要合乎于大道,湛然独存。如果仅仅外表合于尘俗,而内里缺乏修功,就是十足的“酒肉和尚” ;如果仅仅内里合乎修炼,而外表古怪绝俗,就是十足的“道魔子”。
因为生活在这个世俗世界之中,道家不是讲看破红尘,不是讲四大皆空,不是讲与世隔绝,不是讲消极避世。躲藏深山,孤身守静,恰恰是历代道家高真所一贯反对的小乘法门。
只有在凡尘中修,才能真正磨炼自己的道心, 俗话说“真金不怕火炼” ,经得起火炼的才是真金。惟其如此,修至大成才有希望。
同时,道家高度提倡的,是在世间立功立行,与世有功,方有资格成仙。 “欲成天仙者,当立一千三百善。
”乾隆皇帝颂扬丘处机真人的对联即云: “万古长春,不用餐霞求秘诀; 一言止杀, 始知济世有奇功。 ”否则独自成仙,又于世何益? 所以学道的人,首先要明白这一道义,然后入手修炼,才会其乐陶陶。
我们在当今社会,都有自己的工作和生活,如果完全从事入静,实际上则不允许。弄得不好,可能造成修道障碍重重,而且影响工作和生活,这样就违背了人生之自然,也不符合道家理念。
因而应当妥善安排,以便两不耽误。
道家可读些什么书入门
入门必读《道德经》和《南华经》。其次是《度人经》和《太平经》、《老子想尔》注等。
《道德经》《南华经》是道家最基本的经典。《道藏》《云笈七签》等过于复杂,不建议入门就看。
不做研究的话,看一下中国道教协会出的《道教常识》这种书,权当导读了
一本书学会道教常识
1.关于道教的知识
教理教义:1 道教的主要教义是什么 ?答:道教的主要教义信仰“清静为宗、虚无为体、柔弱为用”的一种“道”。
“道”是无所不包和无所不在的,它是一切的开始,宇宙万物皆从“道”演化而来。 2道教的最终目标是什么?答:道教的最终目标是通过身心的修炼,使人人健康长寿,达到住世安乐,与道合真,世界大同的神仙世界。
3 道教的经书知多少?答:道教在其漫长的发展过程中,积累了大量的经典文献。这些经典一些散落民间外,大都收录在《道藏》里。
历史上的唐宋金元时期,历代的统治者曾下令修有《开元道藏》、《大宋天宫宝藏》、《万寿道藏》、《大金玄都宝藏》、《玄都宝藏》等《道藏》。但遗憾的是,这些《道藏》都均已亡迭。
现在我们还能见到的《正统道藏》是明朝第43代天师张宇初真人奉诏编修,明神宗后又敕令50代天师张国祥真人编成《续道藏》。这部《道藏》共收入道书1476种,5485卷,分装为512函,依《千字文》顺序标定函目。
在当代,中国道教协会从一九九七年开始,联合华夏出版社、中国社会科学院世界宗教研究所共同发起对《中华道藏》进行整理和点校。《中华道藏》以明《正统道藏》、《万历续道藏》为底本,对原《道藏》所收各种道书作校补、标点、重新分类,并补入经书百余种,使之成为一部新的道教经典丛书。
该书的编纂被学术界和道教界视为当代中国文化史和道教史上一件大事。 4什么是三洞四辅?答:所谓三洞四辅,是《道藏》中的分类方法。
三洞为:洞真部、洞玄部、洞神部。三洞下又细分为十二小类:本文类、神符类、玉诀类、灵图类、谱录类、戒律类。
威仪类、方法类、众术类、记传类、赞颂类、章表类。四辅是指太玄部、太平部、太清部、正一部。
因此,道教经典又被称作“三洞真经”或“七部经书”、“三十六部经”。 5 道教的主要宗派?答:据清未时北京白云观《诸真宗派簿》的手抄本记载,有名称记录的道派有八十六派,估计还有一些在民间未有书面记录。
当代主要的道教教派分全真道和正一道,两大宗派下又有多个支派。 6 何谓三灾八难?答:三灾者:遭受三大天灾也。
一、风灾,二、火灾,三、水灾。八难者:一者得生人道难,二者去女为男难,三者形体完全难,四者得生中土难,五者值有道君难,六者禀性慈仁难,七者值国太平难,八者与三宝相遇难。
谓之八难。《云笈七签》卷三十五“杂修摄”的八难为不废道心一难,不就明师二难,不托闲居三难,不舍世务四难,不割恩爱五难,不弄利令欲六难,不除喜怒七难,不断 *** 八难。
7 何谓三涂五苦?答:三涂者:一、火涂,地狱道猛火所烧之处;二、血涂,畜生道互相澉食之处;三者、刀涂,饿鬼道被刀剑逼迫之处。又有说法是一者考对前非之涂,二者畜生偿酬往业之涂,三者饿鬼苦对最深,渴饮火精,饥则食炭之涂。
五苦者:一、刀山地狱之苦;二、剑树地狱之苦;三、铜柱地狱之苦;四、护汤地狱之苦;五、溟冷地狱之苦,是为五苦。 8 什么是道教的四恩三有?答:道教以报恩为重,故以四恩就报。
四恩者:一天地恩,二君主恩,三父母恩,四师长恩。凡此四者,皆宜回向报之。
三有者:一有情者,二有识者,三有缘者。凡此三者,道皆就就亲之。
所以“四恩三有”,为信道者,须念念不忘之也。 9 何谓三界 ?答:三界者有三:一以时间而言,分为无极界、太极界、与现世界;一以空间而言,分为天界、地界、与水界;一以道境而言,分为欲界、 *** 、与无 *** 。
10 什么是十方?答:道教的十方,即是东方、南方、西方、北方、东北方、东南方、西南方、西北方、上方、下方。故称为十方天。
11 仙有五等,分为哪五等?答:仙有五等,是根据修炼的等级而分的。一为鬼仙,二为人仙,三为地仙,四为神仙,五为天仙。
又按《传道集》中载:“五等神仙:第一,不持戒,不断酒肉,不杀生,不思善,为鬼仙之类;第二,养真气长命者,为地仙;第三,好战争,是剑仙;第四,打坐修行者,为神仙;第五,孝养师长父母六度,万行方便,救一切众生,断除十恶,不杀生,不食酒肉,邪非偷盗,出意天心,心正真,无私曲,名曰天仙。 12 为什么戊不朝真?答:戊日是道教的重要忌日。
教内称之为“戊不朝真”。即每逢戊子、戊寅、戊辰、戊午、戊申、戊戊日不上香,不诵经,殿堂门上挂戊字牌。
按《女青天律》云:“若法官道士焚香诵经,不禁六戊,钟鼓齐鸣,进表上章关奏天曹者罪加一倍;禁戊不犯者功德无量”。 13 什么是外丹?答:指用炉鼎烧炼铅汞等矿石药物,以配制服铒的丹药。
亦称炼丹术、仙丹术、金丹术。这种烧炼药物的外丹术,成为了近代化学、药物学的先驱。
现存《道藏》中的众多外丹经籍,实际上也是我国古代化学宝贵的原始资料。 14 什么是内丹?答:内丹是道教修炼功法的一种,相对外丹而言。
即把人身当成“炉鼎”,以体内的精、气、神为药物烧炼,凝聚结成圣胎,从而超脱三界,达到与道合真的境界。 15 什么是三业 ?答:三业者,即身业、口业、意业,称之为身口意三者所起作用。
我们修道者平时要紧守此三意,身不妄行,口不妄说,心不妄想,才能做到内心澄虚,不为外物所惑。 。
2.《道德经》是本什么书
《道德经》文本以哲学意义之“道德”为纲宗,论述修身、治国、用兵、养生之道,而多以政治为旨归,乃所谓“内圣外王”之学,文意深奥,包涵广博,被誉为万经之王。
《道德经》是中国历史上最伟大的名著之一,对传统哲学、科学、政治、宗教等产生了深刻影响 。据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统计,《道德经》是除了《圣经》以外被译成外国文字发布量最多的文化名著。
综述《道德经》主要论述“道”与“德”:“道”不仅是宇宙之道、自然之道,也是个体修行即修道的方法;“德”不是通常以为的道德或德行,而是修道者所应必备的特殊的世界观、方法论以及为人处世之方法。 [8] 老子的本意,是要教给人修道的方法,德是基础,道是德的升华。
没有德的基础,为人处世、治家、治国,很可能都失败,就没有能力去“修道”。所以修“德”是为修道创造良好的外部环境,这可能也是人所共需的;修道者更需要拥有宁静的心境、超脱的人生,这也缺“德”不可。
《道德经》德经部分,在经文中占了很大部分,这是修道的基础。“道”是浑全之朴,“众妙之门”。
“道”生成了万物,又内涵于万物之中,“道”在物中,物在“道”中,万事万物殊途而同归,都通向了“道”。“道”不只是有形的“物质”、思虑的“精神”、理性的“规律”,而是造成这一切的无形无象、至虚至灵的宇宙本根。
“物质”、“精神”、“规律”皆是“道”的派生物。 “道”是先天一炁,混元无极,“道”是其大无外、其小无内、至简至易、至精至微、至玄至妙的自然之始祖、万殊之大宗,是造成宇宙万物的源头根本。
[9-10] 主题思想《道德经》主题思想为“道法自然”。“道法自然”是《道德经》中老子思想的精华。
“道”作为《道德经》中最抽象的概念范畴,是天地万物生成的动力源。“德”是“道”在伦常领域的发展与表现。
“道”与“法”在规则、常理层面有相通点,但不同于西方自然法。“法”应效法自然之道,在辨证的反向转化之中发挥其作用。
哲学上,“道”是天地万物之始之母,阴阳对立与统一是万物的本质体现,物极必反是万物演化的规律。伦理上,老子之道主张纯朴、无私、清静、谦让、贵柔、守弱、淡泊等因循自然的德性。
政治上,老子主张对内无为而治,不生事扰民,对外和平共处,反对战争与暴力。这三个层面构成了《道德经》的主题,同时也使得《道德经》一书在结构上经由“物理至哲学至伦理至政治”的逻辑层层递进,由自然之道进入到伦理之德,最终归宿于对理想政治的设想与治理之道。
也就是从自然秩序中找出通向理想社会秩序的光明正道。 [11] 一、“道”与“德”之内涵界定1、“道”老子在《道德经》开篇阐明:“道,可道,非常道。
名,可名,非常名。无,名天地之始;有,名万物之母。
故常无,欲以观其妙;常有,欲以观其徼。此两者同出而异名,同谓之玄。
玄之又玄,众妙之门。”这是老子对于“道”这个概念的总括性的描述:道,非当时社会一般的道, 即人伦、常理之道,也非当时时人所能命名之道。
“道”在老子那里已经超越了世俗社会生活,更加接近于自然法则之道,因为天地万物的始基与母源在于“道”,由道开始,“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由此,老子用“玄之又玄”来描述道的特殊性与深奥性,而其实这个“道”虽然“视之而弗见”、“听之而弗闻”、“捪之而弗得”,但老子所言之道并不远人,这里只是老子用“玄”来强调他所言之道与当时社会所言之道的差异性,并且阐述他所言之道的超然性与根基性。
所以老子在后面的论述中又坦言,“吾言,甚易知也,甚易行也,而人莫之能知也,而莫之能行也。”老子感慨道:“知我者希,则我贵矣。
是以圣人被褐而怀玉。”老子所言之“道”即“有物混成,先天地生。
萧呵,潦呵,独立而不垓,可以为天地母。吾未知其名,字之曰道。
强为之名曰大。”这句话意思是,在天地生成之前,宇宙中就有混沌的物体存在,它幽静无声,广阔无边,无依无靠又长存不改,它就是化育万物的慈母。
“我”——老子不知道它的名字,就勉强称它为“道”,命名为“大”。由此得知,老子所言之道首先具有物质性,是天地万物生成的原始动力源,并且它的存在独立而不可丈量,具有无限性。
对于“道”这种力量,老子自己是无法给予它确切的描述的,所以他认为,道只是权宜之称。道的特性:老子说,“道冲,而用之,有弗盈也。”
道体似虚而实,所以体内蕴含用之不竭的物质和能量,但不会因自满而溢出。老子认为,道体柔而不刚,内部单纯,外部朴素无华,且清澈透明,长存于天地之间。
所以道无处不在,不管是个人,还是人类社会,包括天地万物都应该效法道而运行,而道法自然,返璞归真。这里的“自然”字面解为自己如此,但是道与自然规律是同一的,也即“国中四大”皆应效法自然无为而无不为的特性,从而保持自身“天长地久”。
老子所处当时西周社会,诸侯各国穷兵黩武,战乱频仍,社会之礼仪伦理已无法恢复,所以老子看透人类社会之所以会纷争不已,都是由于圣人、礼仪、法令、欲望、智慧等有为措施所引起的,正是因为社会看中名利、实力、。
3.求 *** 教知识的书
《太上感应篇》本为道教经典,内容主要是劝人遵守道德规范,时刻止恶修善自利利他。
本书特别强调因果法则,主张人们应当自己掌握自己的命运,在行事修心上狠下工夫以求善果,从而把握和改造自己的命运。因此,不仅对于信奉道教的人来说,这部书也有较高的价值。
这里“太上”是指“太上者,道门至尊之称也,由此动彼谓之感,由彼答此谓之应,应善恶感动天地,必有报应也。”感应篇”是太上劝人作善之书。
《太上感应篇》是非常重要的一篇文章,被誉为“古今第一善书”。此书源出于《抱朴子》,后经宋代李昌龄、郑清之等先贤发扬光大,流通于世,影响深远。
上至朝廷,下至民间,刊印传播者众多,到明清时期达到高峰。旨在劝善,简称《感应篇》,作者不详,内容融合了较多的传统民族思想,树立了人在世上的正确形象,许多内容至今仍然具有积极意义。
网友评论
最新评论
四川青城山举行了全真派传戒仪典,又于1991年、1995年在江西龙虎山举行了正一派授箓传度仪典。 道教人才培养 中国道教协会早在1962年便举办了第一期道教徒进修班。1980年中国道教协会恢复工作后,又把培养道
中国道教协会早在1962年便举办了第一期道教徒进修班。1980年中国道教协会恢复工作后,又把培养道教人才的任务提上了议事日程。从1982年到1990年,共举办道教知识专修班5期,道教知识进修班1期,共培养乾坤道士206名。1990年,经国务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