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录介绍:
- 1、教学工作如何推进四个回归
- 2、"高等教育要回归常识"中的"常识"到底指的是什么?
- 3、为什么说高等教育要回归常识
- 4、为什么说高等教育要“回归常识”?
- 5、为什么说高等教育要回归常识 形势与政策
- 6、教育回归常识的意义
教学工作如何推进四个回归
一、回归教育常识,引导学生求真学问、练真本领。
文件第二部分提到“坚持‘五育’并举,全面发展素质教育”,从德智体美劳五个方面进行了阐述,要扎实推进素质教育。素质教育就是“两全一主动”,即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实现全体发展、培养主动健康发展。因此,我们要坚持开全课程、开足课时,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要关注每一名学生,不让每一名学生因学困而掉队辍学,促进教育的全体发展;培养学生的日常行为习惯养成,通过教育让学生成为主动健康发展的人。作为教育工作者,我们应当回归教育常识,按照教育常识进行教育教学及管理。教育的基本常识应当是遵循学生年龄特点、学段特点、学生成长规律、教育规律进行教育教学,教学由浅入深、由易到难的过程进行。开展相应的教育活动也应该要主题化、体系化、系列化。这些非常符合我区正在开展的“新基础教育”试验的理念,我们应当继续加大推进力度和深化课堂教学改革及学生管理。
二、回归教育本分,引导教师倾心教学、潜心育人。
文件第四部分提到“按照“四有好老师”标准,建设高素质专业化教师队伍”。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教师也越来越浮躁,被当前的经济利益迷惑了,忘却了教育的本分是教书育人。课堂是教师的主阵地,课堂离不开教师的讲解、示范、引领。课堂上我们需要加强和学生真诚的交流和互动,通过教师的专业授课和授课技术及管理技术的发挥,来回应我们专业技术人员的身份。但是我们也有一部分教师以信息化课堂为由,将课堂教学由多媒体来替代,课堂上以身作则、行为示范越来越少,忽略了学生的模仿力和忽视了学生学习和理解知识的时间问题,我们希望学生通过学习去领悟知识而不是顿悟知识。这一点上,我觉得部分民办学校教师队伍建设做的较好,他们的授课思维是平等,他们的互动是真诚的,而我们部分教师课堂是强迫式的思维在教学。因此,我们应当回归教育本分,要常思如何教,如何平等的教,如何真诚的教,如何高效的教,让我们的学生学得轻松、学得愉悦;要回归教育本分,让浮躁的心静下来,认真研究教材、研究学生、研究教法,真正做到潜心教学、潜心育人。
三、回归教育初心,坚持学校依法办学、规范办学。
文件第三部分提到“强化课堂主阵地作用,切实提高课堂教学质量”。我们应当强化课堂教学,要让课堂教学成为学生主要学习知识的时间,要从课堂教学中提高课堂效率,发挥课堂育人的主阵地作用,要优化作业设计、科学布置作业,严格按照上级相关要求进行考试。应该坚持依法办学,让老师的教学及管理更加规范,在规范中提效率,在规范中提质量。依法办学、规范办学是教育教学的底线要求和红线要求,我们必须要坚守。只有我们以身作则,才能真的做到立德树人,回归教育初心。
四、回归教育梦想,倾心实现教育报国、教育强国。
文件第六部分提到“加强组织领导,开创新时代义务教育改革发展新局面”。我们要牢记“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的问题,义务教育段是人生受教育的重要阶段,要引导老师和学校树立科学的教育观、正确的政绩观,坚决摒弃唯分数、唯升学率等思想,我们要全面提升新时代青少年的综合素质,加强爱党、爱国、爱家教育,培养学生要具有家国情怀。我们要加强家校社三位一体教育网络建设,营造良好的家庭、学校和社会的教育氛围,培养学生的好思想、好品行和好习惯。我们应当大力营造义务教育持续健康协调发展的良好氛围,更好发挥义务教育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中的奠基作用。
"高等教育要回归常识"中的"常识"到底指的是什么?
高等教育要回归常识中的“常识”就是读书。具体说就是学生要刻苦学习,教师要潜心教学育人。
为什么说高等教育要回归常识
教育的常识就是读书,要围绕读书来办教育。
高等教育要回归常识,要围绕读书来办教育,积极引导广大师生读“国情”书、“基层”书、“群众”书,读优秀传统文化经典、马列经典、中外传世经典和专业经典,杜绝浮躁、理性思考。
大学作为一流人才培养的重要供给主体,要培养社会发展、知识积累、文化传承、国家存续、制度运行所要求的人,就必须在教育理念、办学思想、质量文化等方面回归大学教育的本质初心,为一流人才培养提供高质量的有效供给。
扩展资料:
教学是人才培养的基础工作,教学权力理应在大学治理中占有重要的一席之地。实际上,长期以来突出存在的“轻教学”现象与忽视教学权力有着直接的关系。一流人才培养应当回归教育本原,从构建科学有效的大学法人治理结构出发,彰显教学权力,明晰教学权力在学校治理权力配置中的合理定位,强化其科学配置与有效行使。
要按照教育教学规律的要求,完善相关制度建设,切实赋予教师在教学活动中应有的教学权力,强化教师的教学权力意识并规范其运用,为一流人才培养提供有力的制度化保障。
参考资料来源:
人民网-教育部部长陈宝生:高等教育要做到四个“回归”
人民网-一流人才培养必须回归常识
为什么说高等教育要“回归常识”?
回归常识,就是从填鸭式的被动教育中走出来,切入到常识的认识中,更好的调动学习、创造的积极能动力。
比如说,生物系学生就要常识.性.的知道,中国黄土高原人是最早的、独一无二的生物学人类种源。
是源自白垩纪季巨型草食动物的生物学分类、人类种属人科动物,是唯一具有象形抽象能力人字意义上的生物。
在人的意义基础上,分类了宇宙物质世界类型物质的名称。
——
当高等教育,拥有了这些内容作为基本常识时,就是“回归常识”的高等教育起点。
站在这个起点上,能够深切的把握物质的本源认识,能够从多角度多方面的发现物质的不同形态或状态。
从而避免了高等教育知识的片面.性.和专属.性,有利于开拓知识空间与创新设计理念。
为什么说高等教育要回归常识 形势与政策
高等教育回归常识是高等学校课堂教学现代化的呼唤。教学是高等学校的工作中心,是高等学校的基本社会职能,一流大学必须有一流的教学。改革开放三十多年来,我国高等学校教学工作从恢复基本秩序到规范运行,再到冲刺世界一流,教学工作在改革中持续发展,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但一些高校课堂教学内容方法陈旧单一的问题依然如故,饱受诟病,已然成为建设一流大学的拦路虎,成为与世界一流大学相比存在的主要差距。为了追赶世界一流大学的教学水平,推进课堂教学现代化,我国一些大学在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上采取了一些改革举措,例如一些大学开始开设新生研讨课,推广研究型教学模式等,但大多数改革在实践中难以为继。从学的方面来看,由于阅读量较少,大学生为教学改革课程储备的知识量有限,师生之间、生生之间的互动交流无法实现在知识、思想、方法上的衔接、共鸣和碰撞,智力激荡不够,学生在课堂上既感受不到探索的快乐,也收获不到丰富的信息。从教的方面看,一种情况是教师知识渊博,学生知识储备太过单薄,无法进行有效互动并启发学生思维,教师只能重操旧业,以灌输、注入式教学完事;还有一种情况是教师本身知识有限,无力在现有知识基础上“以现知隐、以往知来”,无力创设问题情境,激发学生求知欲,只能退而求其次,选择“满堂灌”模式。“知识储备不足、视野不够,教学中必然捉襟见肘,更谈不上游刃有余。”于是“满堂灌”一统我国大学课堂的局面所在皆是。正如生产工具落后导致劳动者虽然辛勤付出而劳动生产率低下一样,“满堂灌”的课堂教学因教学方法落后而导致它是一种大学教师辛勤的低效劳动,这种教学无助于学生进一步理解知识并体验运用知识的具体情镜;无助于训练学生的探索精神、批判精神和逻辑思维活动;无助于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和科学精神;无助于增强师生之间思想、情感交流;无助于激发学生进一步学习的动机。“在信息时代做好老师,自己所知道的必须大大超过要教给学生的范围,不仅要有胜任教学的专业知识,还要有广博的通用知识和宽阔的胸怀视野。”因此,深化教学改革就必须革除陈旧落后的教学内容和教学模式,而这又必须建立在教师和学生回归常识,即读书的基础上。因此读书成为深化高等学校教学改革的控扼之要。
高等教育回归常识是提升大学品质的需要。优秀的大学因其厚重的文化底蕴、先进的文化引领、超凡的时空连接而让人流连忘返;优秀大学的师生因其执着的科学精神、流淌的人文情怀、优雅的行为举止、深邃的思想意境、高尚的审美格调而让人肃然起敬。具有如此氛围和如此气质的大学才是高品质的大学。高品质的大学不是空穴来风,而是其核心成员矢志追求的结晶,或者说是大学师生读书读出来的、是从书中悟出来的。读书特别要读包括马列经典在内的中外经典名著,这是因为经典凝聚着人类的思想精华,珍藏着人类的智力成果,阅读这些精华不仅能给人带来巨大的思想共鸣和感官享受,而且还能训练和发展人的智力。经典回答人的意义,探寻社会之美丑,发现自然之规律,阅读经典能升华人的精神境界,提高人的审美格调,浇灌人的理智之花。永恒主义教育思想家赫钦斯和阿德勒就非常推崇经典名著的教育价值,认为名著超越了地域和时间限制,具有永恒价值。
教育回归常识的意义
教育回归常识是有重大意义的,教育应该以人为本 注重素质教育,从培养人的能力上着手,这样才能培养出德才兼备的有用人才,不能只追求升学成绩,进行应试教育 这样是会误人子弟的,所以教育应该回归常识。
网友评论
最新评论
活动;无助于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和科学精神;无助于增强师生之间思想、情感交流;无助于激发学生进一步学习的动机。“在信息时代做好老师,自己所知道的必须大大超过要教给学生的范围,不仅要有胜任教学的专业知识,还要有广博的通用知识和宽阔的胸怀视野。”因此,深化教学改革就必须革除陈旧落后的教学内容和教学模式
育氛围,培养学生的好思想、好品行和好习惯。我们应当大力营造义务教育持续健康协调发展的良好氛围,更好发挥义务教育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中的奠基作用。"高等教育要回归常识"中的"常识"到底指的是什么?高等教育要回归常识中的“常识”就是读书。具体说就是学生要刻苦学习,教师要潜心教学育人
育人的主阵地作用,要优化作业设计、科学布置作业,严格按照上级相关要求进行考试。应该坚持依法办学,让老师的教学及管理更加规范,在规范中提效率,在规范中提质量。依法办学、规范办学是教育教学的底线要求和红线要求,我们必须要坚守。只有我们以身作则,才能真的做到立德树人,回归教
鸭式的被动教育中走出来,切入到常识的认识中,更好的调动学习、创造的积极能动力。比如说,生物系学生就要常识.性.的知道,中国黄土高原人是最早的、独一无二的生物学人类种源。是源自白垩纪季巨型草食动物的生物学分类、人类种属人科动物,是唯一具有象形抽象能力人字意义上的生
质的本源认识,能够从多角度多方面的发现物质的不同形态或状态。从而避免了高等教育知识的片面.性.和专属.性,有利于开拓知识空间与创新设计理念。为什么说高等教育要回归常识 形势与政策高等教育回归常识是高等学校课堂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