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录介绍:
地震预报
地震发生前,地球内部有一个能量积蓄和孕育的过程,必然会发生各种各样的变化,并引起自然界的各种异常反应,产生一些异常现象。这些异常反应和异常现象就是地震前兆,是预测、预报地震的重要依据。
根据我国1999年发布的《地震预报管理条例》,地震预报分为四类:
长期预报——指对未来10年内可能发生破坏性地震的地域的预报。
中期预报——指对未来1~2年内可能发生破坏性地震的地域和强度的预报。
短期预报——指对未来3个月内将要发生地震的时间、地点、震级的预报。
临震预报——指对10日内将要发生地震的时间、地点、震级的预报。
很显然地震预报必须包括三个要素:时间、地点、震级,并预测其烈度。
中长期预报主要根据历史地震的资料和地质情况,做出地震区划图,划出地震危险区,并指出危险程度。短期预报、震前预报一方面靠地震和地质情况的调查研究,主要靠运用各种监测手段,既通过各种仪器对地震前兆监测。
监测的主要内容有:前震(大震前的小震)、地壳形变、地下水、地下气体(主要是氡)和地球电场、磁场、地应力场、重力场等各种微观测量的变化。在临近地震前还可以观测到地下水位、水质的突变和地声、地光、电磁干扰、动物行为异常等一系列宏观异常变化。这些前兆都与地震孕育过程中所引起的地球内部物理化学平衡的转变有关。
地震是威胁人们的生命财产安全,影响国计民生的严重自然灾害。预报地震是地震和地质工作者的神圣使命。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地震部门先后对20余次中强以上地震作出了不同程度的短期和临震预测预报。如辽宁海城、云南龙陵、四川松潘-平武、盐源-宁蒗、云南孟连、新疆伽师等大地震进行了成功的预报。有效地保护了人民的生命和财产安全。但是失败的例子也有,最典型的是1976年唐山大地震。1976年初唐山市地震部门就预报了:唐山市7、8月份将发生5~7级强震。到地震发生前的几个月中,该地区及邻区几个地震观测台、地震队都相继发出强震预报。可惜由于多方面的原因没有采取预防措施。
近十几年间,我国相继建设和改进了数字地震观测、地震前兆观测系统及一批重点实验室。地震应急指挥技术系统和地震观测系统、数据传输系统也都得到了较大程度的改善。2000年中国地壳运动观测网络建成并投入使用,标志着我国在大陆地震研究领域进入了世界领先水平。虽然人们还没有完全了解地震的发震过程及其成因机制,尤其在临震预报方面还没有十分的把握,相信在不远的将来,地震预报会取得重大的突破。
地震预报包括()
为了不同的用途和目的,我们地震预报分了四个类型。按照国家的标准说法,对十年以后的破坏型地震预报,我们叫长期预报。两年以后的叫周期预报(中期预报),三个月以后的叫短期预报,十天左右以后的叫临震预报。
所以选择ABCD
地震预测与地震预报类型的划分
(1)长期地震预测,又称地震危险性区划预测;
(2)中期地震预测;
(3)近期地震预测;
(4)短期地震预测预报;
(5)临震预报;
(6)震后调整与警报的解除;
(7)余震监测与研究。
我们是遵循李四光教授创建的地震地质思路方法,探讨地震预测预报。简单地讲,是在查清活动构造带上地震危险地点的基础上,主抓构造应力场的孕育、形成、发展和演化过程情况,依靠地震活动构造带与活动构造体系中的历史地震分布、迁移规律、历史发生序列等,预测中近期地震活动趋势性规律,依靠地应力监测台站资料分析确定短、临地震预报。
五种预报地震的方法
地震监测预报是防震减灾的一个重要环节,也是整个防震减灾工作的基础。破坏性地震给人类造成的灾难,使地震预报成为人们长期以来追求的目标,成为当代地球科学中最富有魅力的一项前沿性课题。近代科学技术的进步逐渐为实现这种目标提供了可能。特别是经过近40年来艰辛的探索,人们在认识地震发生过程,掌握和应用地震预报理论、技术、方法等方面已经取得了长足进步。在地震预报的实际应用中所获得的某些成功,对减轻地震灾害的经济损失和鼓舞人们实现预报地震的信心起了积极的作用。
地震科技工作者经过长期的辛勤劳动,特别是地震监测预报“清理攻关”、“实用化攻关”、“深入攻关”以及“七五”、“八五”科技攻关。使测震学分析预报方法、地壳形变分析预报方法、电磁学分析预报方法、地下流体地震预报方法、地震宏观异常预报方法、地震综合分析预报方法等取得了丰硕成果。
地震学地震预报方法就是利用前期发生的地震(包括大、中、小地震)的信息来预报其后的较大地震。地震是应力和构造活动的产物,地震活动的时、空、强分布图像及地震波特征正是地壳应力场、构造活动格局及地壳介质变化的反映。因此,通过对已发生地震的分析,寻找大地震前由震源区附近应力的集中、增强所产生的各类前兆,正是地震学预报方法所研究的对像。地震学预报方法所获得的大震前兆信息可称为“震兆”。与各类前兆预报方法相比,地震学预报方法在目前研究得最深入,预报方法最丰富,在实际应用尤其在中长期预报中使用得最为广泛。地震学预报方法分为:1、空间图像方法;2、时间进程方法;3、地震序列方法;、4、地震相关方法;、5、震源及介质参数方法;6、合成方法。
地壳形变是地壳介质在内生的构造应力和外生的天体引力以及地表荷载力的作用下发生变形的一种表现形式。而与地震有关的地壳形变则是在孕震过程中,随着构造应力的不断积累,直到岩石发生破裂前后的一种最直接的伴随现象,这种构造应力积累直到岩石快速破裂,一般需要十年甚至更长的时间,因此与其伴生的地壳形变呈现出长、中、短、临的时空变化图像。
近几年我国地壳形变观测技术有了长足进展,主要表现在两方面:一是在时空尺度上把地壳形变观测的各个手段联成一个整体的观测系统,从而有可能获得真实的地壳运动图像;二是几何观测和物理(重力)观测相结合,使地壳形变研究工作由几何学向运动学、动力学方面发展,使我们有可能定量化的研究地壳形变动力学过程,从而可以对地壳形变进行一定的预测,推动地震预报及地震灾害的预测研究工作。
实验和理论研究表明,在应变积累过程中由于地壳介质的不均匀性,会在破裂(地震)之前出现明显的在时间上分阶段性的不同周期的地壳形变,这就是目前采用大面积形变测量,跨断层形变测量和固体潮汐形变测量方法进行地震预报的理论基础。
将电和磁两种现象密切联系起来的电磁学理论体系是麦克斯韦于1862年建立起来的电磁场理论。地球电磁学是在现代电磁学的基础上推进和发展的,他的基础是电磁理论在地球介质条件下的应用,形成了特定的地球电磁学学科。地震是发生在地球内部的一种自然现象,是地球内部介质相互作用的结果,地震的孕育和发生将伴随有介质电磁性质的改变或电磁场的变化,因此地球地磁学方法应用于地震研究的基本任务就是利用地球地磁学的理论和技术,探索与孕震过程有关的地球介质的电磁性质及电磁场本身的变化,为地震预报以及孕震过程提供理论依据和有效方法。
我国地震电、磁前兆的观测是分开的,其观测方法有以下四种分类划分法:
(1)按使用场源的种类划分,可分为被动场源(天然场源)和主动场源(人工场源);
(2)按场源频率划分,可分直流、交流电磁场法,使用的频率有:
DC—超低频(ULF),频率在10Hz以下;极低频(FLF)、甚低频(VLF),频率从0.01到30KHz。
(3)按观测的物理量划分,可分为岩层(岩石)的物理性质和场强的观测。
(4)按测量方式划分,可分为固定台站(定点)测量,定点定期重复测量和不定时不定点测量(面积和剖面线测量)等等。
地下流体的异常动态变化与地震的孕育和发生过程之间有着密切的成因上的联系,这是利用地下流体方法预报地震的基本依据。地下流体是构成地壳介质的一种特殊的、最活跃的组成成分,能够灵活地反映地震孕育过程中岩石的应力应变;同时,地下流体的动态变化,对岩石的应力应变过程还要产生促进作用。
地下流体动态变化能够灵活地反映岩石的应力应变,已为大量资料所证实。地下水位对固体潮引起的地壳体应变反映的灵敏度可高达10-10。流体中含有的丰富多样的化学元素组分,尤其是其中的气体组分,也能灵敏地反映岩石的变形破坏,且显示出多种测项的异常变化,从而可提供丰富多样的地震前兆信息。
地下流体的动态观测,是流体方法预报地震的基础。观测内容包括:水位、流量、水温、水化、气体及断层气等。目前,我国已建成多层次、多项目、立体式的流体观测体系,积累了十分丰富的流体前兆资料,为流体前兆理论研究和实际地震预报提供了可靠的依据。
宏观异常现象一般是指人们在日常生活中仅凭感官就能观察或感觉到的与正常现象不同的自然现象。地震宏观异常现象则指在地震发生前后出现,且与地震的孕育、发生和发展有密切关系的宏观异常现象。常见的宏观异常现象有:
(1)地下流体异常
A、地下水异常:水位升降异常、物理性质异常、化学组分异常;B、地下气体异常:气体溢出异常、翻花冒泡异常、燃气火球异常;C:地下油、七异常:石油产量异常、深井喷油异常。
(2)生物异常
A、动物异常:a.动物分类:穴居动物、水生动物、禽类、畜类、昆虫、其他野生动物;b.异常形式分类:行为异常、习性异常、迁徙异常。
B、植物异常:重花重果、再生或死亡。
(3)地球物理场异常
A、地光异常:大气发光、器物发光、燃气火球发光、地裂缝闪光;
B、电磁现象异常:电磁干扰、静电干扰;
C、地声;
D、有感地震‘
(4)地质现象异常
地裂缝、滑坡、坍塌。
(5)气象异常
旱涝异常、增湿异常、风异常。
地震宏观异常的出现是重要的临震指标。宏观异常大多出现在震前3-5天、几小时乃至10多分钟。只有个别出现在震前10多天甚至一个月以上。因此,宏观异常的出现是重要的临震异常显示。所以,在完成对地震形势趋势估计的背景下,及时发现、收集、分析宏观异常现象,是实现地震短临预报的关键措施。
什么是地震预报?
地震预报是指在地震发生前,对未来地震发生的震级、时间和地点进行预测预报,并及时公布于众,让预测受灾区人们做好预防工作,以减少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
根据时间尺度的不同,可将地震预报分为5个阶段,即:长期预报、中期预报、短期预报、临震预报和主震后余震预报。但是,人类的视线还无法穿透厚实的岩层直接观测地球内部发生的变化,因此,地震预报,尤其是短期临震预报始终是困扰世界各国地震学家的一道世界性难题。
震级强弱:
地球上的地震有强有弱。用来衡量地震强度大小的尺子有两把,一把叫地震震级;另一把叫地震烈度。
举个例子来说,地震震级好象不同瓦数的日光灯,瓦数越高能量越大,震级越高。烈度好象屋子里受光亮的程度,对同一盏日光灯来说,距离日光灯的远近不同,各处受光的照射也不同,所以各地的烈度也不一样。
地震震级是衡量地震大小的一种度量。每一次地震只有一个震级。它是根据地震时释放能量的多少来划分的,震级可以通过地震仪器的记录计算出来,震级越高,释放的能量也越多。中国使用的的震级标准是国际通用震级标准,叫“里氏震级”。
以上内容参考:百度百科-地震预报
地震的预报
地震的预报包括地震发生时间、地点和震级的预报。按照距地震发生时间,地震预报分为长期、中期、短期和临震预报四个阶段,统称为阶段性预报,它是在地震孕育可能具有阶段性的基础上提出来的,其根据是不同阶段有不同的征兆;如果连同大震后震区内地震趋势和余震的预报,则可分为五个阶段。
长期预报是指对一地区未来几年至几十年地震活动趋势的估计和概率性预报。中期预报是指地震前几个月至几年的预报。短期预报是指地震前几个月内的预报。临震预报是指震前数天内的预报。
1.长期预报
长期预报是根据地震活动性分析,如地震爆发的周期、地震的迁移性、重复性等方面的研究,同时考虑区域地壳形变场的研究以及地球环境因子,如太阳活动、地球自转、行星相对位置等方面的分析,应用统计和相关分析方法做出的。其直接目标是推估未来一定时期内某地区可能遭受的最大地震及破坏程度的概率。
长期预报主要通过对地震周期性、地震震中的迁移性、强震带上应变能的积累与释放形式、地震震级与前兆时间的关系等因素来分析估计。
2.中期预报
中期预报是在长期预报估计可能发生强震的地区即强震危险区进行的,除包括强震的大致时间、范围、频率外,还包括震级、发生区域的推断。
中期预报是根据地震孕育期和前兆现象的进一步分析做出的,同样包括震级、地点和时间的估计。
3.短期预报
是在大地震前几个月内的预报,往往是在震源区及其附近出现更多异常现象,中期阶段出现的趋势异常进一步加速、转折或恢复等变化,所以正确识别异常非常关键,其判据主要是:地震区周围地震活动条带由强转为平缓,多数趋势性前兆异常出现转折和加速变化。
4.临震预报
主要是根据地震前兆如地电流、地声、地光、地下水位、动物习性异常,是在短期预报了解的异常现象的基础上发生进一步的异常。如:孕震区或边缘发生了大量的前震活动、前兆观测出现突变、成批动物习性异常古怪等。
总之,短期预报、临震预报手段很多,对地应力、应变的监测是直接手段。间接手段包括地下水位测量、水化学成分分析、地磁测量、地电测量、重力测量、地声监听、动物习性观察等。
尽管如此,准确预报尤其是短期和临震预报地震仍有很大难度,不仅我国,世界各地地震部门的短期预报能力仍很低,尽管中期预报准确率可达30%,但临震预报成功的实例很少。
网友评论
最新评论
地区未来几年至几十年地震活动趋势的估计和概率性预报。中期预报是指地震前几个月至几年的预报。短期预报是指地震前几个月内的预报。临震预报是指震前数天内的预报。1.长期预报长期预报是根据地震活动性分析,如地震爆发的周
过程中所引起的地球内部物理化学平衡的转变有关。地震是威胁人们的生命财产安全,影响国计民生的严重自然灾害。预报地震是地震和地质工作者的神圣使命。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地震部门先后对20余次中强以上地震作出了不同程度的短期和临震预测预报。如辽宁海城、云南龙陵、四川松潘-平武、盐源-宁蒗、云南孟连
史地震的资料和地质情况,做出地震区划图,划出地震危险区,并指出危险程度。短期预报、震前预报一方面靠地震和地质情况的调查研究,主要靠运用各种监测手段,既通过各种仪器对地震前兆监测。监测的主要内容有:前震(大震前的小震)、地壳形变、地下水、地下气
地震学家的一道世界性难题。震级强弱:地球上的地震有强有弱。用来衡量地震强度大小的尺子有两把,一把叫地震震级;另一把叫地震烈度。举个例子来说,地震震级好象不同瓦数的日光灯,瓦数越高能量越大,震级越高。烈度好象屋子里受光亮的程度,对同一盏日光灯来说,距离日光灯的远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