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录介绍:
汶川地震前龙门山地区地壳运动GPS监测
龙门山地区地震前的GPS监测主要在1991~2005年之间进行,获得了不同阶段期间内全球参考框架、欧亚参考框架、华南参考框架或相对于成都站的龙门山及邻区的地壳运动速度场的变化。
一、1991~2001年的GPS监测
表2-1和图2-2是在欧亚参考框架下1991~2001年龙门山地区GPS监测的地壳运动速度矢量结果。可以看出,在欧亚参考框架下,龙门山地区及邻区的东向分量在(4.23±2.58)~(15.12±3.94)mm/a之间,北向分量的变化范围在(0.41±2.04)~(-9.78±0.64)mm/a之间,龙门山及邻区运动矢量的速率在7.6~10.73mm/a之间,运动方向范围在61°~109°之间(见图2-2)。其中宝兴硗碛(RJJ)的运动速率相对偏大,而松潘的运动速率偏小。
表2-1 欧亚参考框架下龙门山地区1991~2001年地壳运动GPS监测结果Table 2-1 The 1991~2001 crustal movement GPS data of the Longmen Mt.region
1991~2001年期间龙门山前主边界断裂以东的四川盆地测站(图2-2中的CHDU、TJP2、JSP2站)的运动速率为8.01~10.70mm/a,运动方向为98°,后龙门山大断裂以西测站的运动速率一般为4.25~15.17mm/a,运动方向为61°~106°;龙门山构造带内的测站运动速率为9.76mm/a,运动方向为96°。
从后龙门山断裂带以西的ZGL2(理县)站到龙门山前主边界断裂以东的CHDU(成都)站,经龙门山构造带后速率减小(1.63±2.2)mm/a,表明龙门山构造调节或吸收(1.63±2.2)mm/a的速率。
二、1991~2005年的GPS监测
2001年在龙门山构造带以西的川青地块新增设了部分测站,表2-2和图2-3是1991~2005年期间龙门山及邻区GPS监测获得的欧亚参考框架下的速
表2-2 龙门山及邻区1991~2005年地壳运动GPS监测结果一览表Table 2-2 The 1991~2005 crustal movement GPS datum of the Longmen Mt.region
度矢量场结果。在1991~2005年期间,龙门山构造带以西的川青地块总体上呈北东东-南东东方向运动,运动速率在9.42~17.34mm/a之间;龙门山构造带及华南地块西部地壳水平运动速率相近,其运动速率在7.07~10.06mm/a之间,方向为南东向,而川西、青海南部地区的地壳水平运动速率达到10~25mm/a,龙门山地区与川西、青海南部地区有5~10mm/a的速率差。
从龙门山构造带以西的ZGL2(理县)站到龙门山前主边界断裂以东的CHDU(成都)站,速率减小(1.23±0.46)mm/a,表明龙门山构造带调节或吸收(1.23±0.46)mm/a的速率。
图2-3 龙门山及邻区1991~2005年期间GPS速度矢量场Fig.2-3 1991~2005 GPS displacing velocity vector in and adjacent the Longmen Mt.region
根据GPS监测结果,龙门山断裂带具有右旋走滑—挤压性质,整个龙门山断裂带的现代运动速率为(1.23±1.77)mm/a,龙门山北段运动速率为(0.69±2.38)mm/a;中南段为(1.96±0.80)mm/a。GPS监测结果表明,整个龙门山带具有1~2mm/a的右旋走滑分量。
三、青藏高原东部现代地壳运动的GPS观测资料综合分析
综合中国地震局同期的GPS监测成果(Zhang P.Z.et al.,2004)得到青藏高原东部的现代地壳运动速度矢量场和北向、东向分量的等值图(图2-4)。从图2-4可以看出,青藏东部及邻区地壳运动速度旋转特征。总的特征是呈巨型的右旋旋转特征,但以IISC(班加乐尔)—LHAS(拉萨)—BTX4(玉树)—MDX(玛多)—XXK1(西宁)—MZZ(武威)一线方向主要为南北方向的短缩为特征。在该线以东地区,存在着以东喜马拉雅构造结为中心的顺时针滇藏旋转构造。
青藏高原东部GPS速度场指示印度板块东北角与华南地块之间的青藏高原东南部地壳运动表现为围绕东喜马拉雅构造结(EHS)的涡旋运动。作者等曾将青藏高原东部的旋转构造命名为滇藏涡旋构造(陈智梁等,1998;陈智梁等,1999;King R.W.et al.,1997,陈智梁等,1998;刘宇平等,2003)。
涡旋总的趋势是从西向东和从北向南运动,速率减小,速度矢量方位角变大(见图2-3),与模拟和地震解释的结果相近(Rodyen et al.,1997;Holt W.E.et al.,1991,1993,2000;Shen Z.K.et al.,2000;Shen F.et al.,2000)。
结合地质构造特征,根据GPS速度矢量场的特征,将围绕东喜马拉雅构造结的滇藏涡旋分为旋转中心、旋转体、外围三部分,以亚东-谷露裂谷-鲜水河-小江断裂的外部边界和以喜马拉雅主前缘断裂(MFT)-MiJu/Lohit冲断层—实皆右旋走滑断裂为内部边界。旋转中心位于喜马拉雅主前缘断裂(MFT)-MiJu/Lohit冲断层以南和实皆右旋走滑断裂以西的阿萨姆构造结和缅甸微板块,根据计算旋转中心位于N24.88°±0.11和E95.77°±0.071计算,围绕该中心的旋转速率为(2.00°±0.03)/Ma。旋转中心的地壳运动以向北东方向为主,其速率在36.84mm/a。
图2-4 青藏高原东部及邻区速度矢量场及北向和东向分量速率等值图Fig.2-4 The GPS displacing velocity vector and the N-and E-direction component in and adjacent the Longmen Mt.region
龙门山地区位于滇藏旋转构造的外围,在北向分量上龙门山地区与四川盆地西部的北向运动速率接近,同属于向南的低速区,与其西部川西地区在北向上的速率相差1~2mm/a,但运动方向发生改变;在东向分量上,龙门山地区明显地受到青藏高原向东运动的挤压作用,由于受到扬子地块的阻挡作用,青藏高原东中部向东的运动量在龙门山地区被吸收。
在北向分量速率等值图(图2-4a)上,北向分量的速率范围在32.87~-23.40mm/a之间。北向分量方向和速率的转变界线大致在98°E经线(图2-4a),即波密—昌都—阿坝—碌曲一线,以西为北向运动区,以东为南向运动区。根据北向分量方向和速率等值线特征可分为向北运动(图2-4a,Ⅰ)和向南运动(图2-4a,Ⅱ)的两个大区。向北运动区位于青藏高原中部,大致分布于西藏、青海、甘肃、川西地区,可细分为向北高速区(北向分量≥9.8mm/a,图2-4a,Ⅰ1)和向北低速区(北向分量0~9.80mm/a,图2-4a,Ⅰ2)。向北高速区大致位于94°经线以西的地区,向北低速区分布于青藏高原东北部地区;向南运动区位于青藏高原东部边缘及邻区的藏、滇、川、陕、甘、青地区,其速率在0~-23.40mm/a,可分为向南高速区(北向分量-9.72~-23.40mm/a)和向南低速区(北向分量0~-9.72mm/a)。向南高速区位于川西、云南地区,大致与川滇地块接近(图2-4a,Ⅱ1),向南低速区包括青藏高原东缘及北缘地区(图2-4a,Ⅱ2)。
在东向分量分布图上(图2-4b),以中部速率最大为特征。从青藏高原中部向东、向南和向北速率递减,青藏高原东部的东向分量可分为中部高速区(图2-4b,Ⅰ)、周缘低速区(图2-4b,Ⅱ)和南部低速反向区(图2-4b,Ⅲ)三部分。其中中部东向的速率最大,速率范围在10.85~27.29mm/a之间,大致分布于青藏高原东部地区;周缘低速区分布于高原东部的北缘、东缘及南缘周边及相邻地区,速率为10.85~1.57mm/a,南缘速率的变化梯度较北缘和东缘大;南部低速反向区位于青藏高原东部南缘及邻区的川、滇地区,其速率在1.57~-6.25mm/a之间,在滇西及缅甸东部由向东转成向西,发生反向偏转。
GPS监测结果表明,青藏高原东部及邻区的地壳运动在东向、北向速率变化较大的界线是现代地壳发生形变的重要地区,同时也是青藏高原东部及邻区重要的边界断裂发生的地区所在,如实皆断裂、鲜水河断裂、昆仑断裂是两侧的地壳运动速率发生较大变化的界线。如鲜水河-则木河-小江断裂是现代地壳运动比较活跃的断裂,是青藏高原东部重要的构造边界。估算鲜水河断裂两盘的相对左旋走滑在9~12mm/a左右,小江断裂的左旋走滑速率在2~5mm/a。
全球定位系统可以检测地震吗
地震发生后可以利用全球定位系统监测地震前后地壳发生的位移,因为GPS可以获得经纬度坐标以及高程.
故选:A
地震可已用仪器预测吗
现今的科学水平还不能做到地震的精确预测。原因也很简单,地质年代单位是一百万年为一个单位,即便是预测的精度非常的高,也只能预测在一段时间内的发震频率,这在现实中不具有意义。因为你可能预测到某一地区在未来十年内有地震,但预测不到精确的时间。因此地震预报只能在震前进行临震观测和借助动物的异常反应来推断。
在对地震的研究中gps起什么作用
高精度GPS技术已成为世界主要国家和地区用来监测火山地震、构造地震、全球板块运动,尤其是板块边界地区的重要手段。全球有200个GPS基准站,计划在板块边界和全球已知构造活动区约25个区域加密GPS监测网,实现全球地壳运动的自动监测。此外,连同各国的区域网,主要研究内容:研究全球板块间的相对运动;监测板块边缘及内部的构造变形;确定不同尺度构造块体运动方式规模和运动速率。确定区域位移场、速率场和应变场。地球动力学是从地球的整体运动出发,由地球内部和表层的构造运动来探讨其动力演化过程,进而寻求其驱动机制。其基本问题是研究地球的变形及其变形机理。中国大陆东部受西太平洋洋型板块俯冲、削减的影响,造成了一系列与弧后扩张有关的陆缘海伸展和断陷盆地;西部和西南受印度板块与青藏块体陆壳碰撞后的构造效应,形成不同地质构造时期的推覆构造带。现代地壳运动则以青藏高原的快速隆起和沿巨型活动带的走滑或逆走滑的强烈变动为特征。据有限的观测,其水平运动速率每年高达l~4cm,垂直运动速率每年达1cm。这说明同时存在当代板块构造学说两种最具代表性的边界,即陆-陆壳相碰撞型和洋陆壳俯冲型边界,既具有主要的全球构造意义,又具有独特的演化特征。这里的现代地壳运动类型多样,性质复杂,地貌清晰,是全球动力学研究中具有重要特殊地位的实验场。板块构造概念带动了地学的一次重大革命,板间构造和板块运动理论能否成立或被人接受,均需得到全球板块运动的最新直接测量结果的支持。此外,板块运动的动力学机制、板内和板缘运动的复杂性的精细描述等方面,有待更多测量结果去完善。
全球定位系统可以检测地震吗?
不能,GPS是英文Global Positioning System(全球定位系统)的简称,而其中文简称为“球位系”。GPS是20世纪70年代由美国陆海空三军联合研制的新一代空间卫星导航定位系统 。其主要目的是为陆、海、空三大领域提供实时、 全天候和全球性的导航服务,并用于情报收集、核爆监测和应急通讯等一些军事目的,经过20余年的研究实验,耗资300亿美元,到1994年3月,全球覆盖率高达98%的24颗GPS卫星星座己布设完成。
网友评论
最新评论
)上,北向分量的速率范围在32.87~-23.40mm/a之间。北向分量方向和速率的转变界线大致在98°E经线(图2-4a),即波密—昌都—阿坝—碌曲一线,以西为北向运动
。可以看出,在欧亚参考框架下,龙门山地区及邻区的东向分量在(4.23±2.58)~(15.12±3.94)mm/a之间,北向分量的变化范围在(0.41±2.04)~(-9.7
吗?汶川地震前龙门山地区地壳运动GPS监测龙门山地区地震前的GPS监测主要在1991~2005年之间进行,获得了不同阶段期间内全球参考框架、欧亚参考框架、华南参考框架或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