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源地震总是与洋中脊伴随-洋脊地震带

第三方分享代码
hacker 3年前 (2022-07-03) 黑客业务 115 4

目录介绍:

深源地震的成因?

深源地震的成因现在确有争议,因为发生地点很深,目前对其过程知之不多。

我们知道,岩石圈平均厚100公里,之下就是软流圈了,也就是说,所有深源地震都在软流圈的位置上发生。

这就导致了一个矛盾,我们知道软流圈是近似流体的,至少是无限可塑性变形的,具有这种性质的物体显然是不可能发生断裂的,而目前对浅源地震的解释模型是,地震是岩石的断裂造成的。

不过我个人认为,这个矛盾不是不可解决的。

我们发现,所有深源地震几乎都发生在板块俯冲带上盘板块一侧的后方,并且离俯冲边界越远,震源越深。

如果假设深源地震发生在俯冲下去的下盘板块上,那么从深源地震发生的位置和深度可以很形象地勾勒出板块俯冲下去后的空间坐标。

这样的吻合度使我们相信,深源地震一定是发生在俯冲下去的下盘板块上。

现在唯一需要解决的问题就是,是什么导致了下盘板块的断裂。我们知道,下盘板块进入软流圈后,它周围并没有刚性物体与它摩擦,因而传统的摩擦——错动模型,也就是弹性回跳模型在这里无法成立。

我认为,导致下盘板块在软流圈内断裂的原因是,板块岩石的部分熔融减薄导致了板块强度降低,而构成板块的地壳物质密度小于软流圈内的地幔物质密度,导致板块俯冲时受到强大浮力,使得板块俯冲前沿有很大的向上应力(板块俯冲部分后端受俯冲边界控制,以及板块后的扩张边界推动,具备向下冲力)。

这就象我们将一块木板斜插进水中,进去的部分受到向上浮力,而我们则用力继续向斜下插,如果这个木板某个地方很脆弱,就有可能在那里断裂,断下来的部分随后将向上浮起。

因此,个人认为深源地震发生的动力学机制是,在软流圈内熔融减薄的板块在浮力作用下的断裂。

洋中脊的地震特点

大洋中脊轴部地震,故又称活动海岭,地震分布在中脊轴部或中央裂谷,也分布在脊轴之间的断裂带活动段落,它们构成大洋中脊地震带。震级一般不大,为浅源地震,震源机制显示为垂直于中脊走向的引张作用。发生在洋脊或大陆裂谷带上的地震,以正断层为主.

地震分布规律

地震的分布是不均匀的,而是集中在一些特定的地带上,这些地带上自古以来就有地震不断发生的记载,我们把这些地带称之为地震活动带。地震活动带与新构造运动带基本相吻合,所以地震的产生和不断活动与一定的构造运动密切相关。其活动规律如下:

(一)全球地震带的分布(图7-49)

1.环太平洋地震带 主要沿太平洋的大陆边缘与岛屿分布。该带围绕太平洋的西、北、东诸岸,从南美洲最南端起,沿南北美洲西海岸和加勒比海岛弧、阿留申群岛、堪察加半岛、千岛群岛到日本列岛,然后分成两支,一支向东南经马里亚纳群岛、关岛到雅浦岛,另一支向西南经琉球群岛、我国台湾、菲律宾群岛、伊里安岛到新西兰。其地震活动极为强烈,震中集中于沿岸的狭长地带,是地球上最重要的地震带。这条地震带集中了世界上80%的浅源地震、90%的中源地震、几乎所有的深源地震和全球大部分的特大地震。

图7-49 全球地震带分布图

2.地中海-喜马拉雅-印度尼西亚地震带 主要分布于欧亚大陆。该带西起大西洋亚速尔群岛,向东经地中海、土耳其、伊朗、阿富汗、巴基斯坦、印度北部、中国西部和西南部边境,经过缅甸到印度尼西亚,与环太平洋地震带相接。它横跨欧亚非三洲,仅次于环太平洋带,但带状特性更为明显。该带集中了世界15%的地震,主要是浅源地震,有少量中源地震和深源地震。

3.洋中脊地震带 主要分布在全球洋中脊的轴部。包括大西洋洋脊、印度洋洋脊、太平洋洋隆及北冰洋洋脊。主要为浅源地震,震级一般较小,地震活动与前两个带相比要微弱得多。

此外,大陆内部还有一部分范围相对较小的地震带。如东非大裂谷地震带、红海-亚丁湾-死海裂谷地震带等。

(二)我国地震活动带分布

我国临近环太平洋地震带和地中海-喜马拉雅-印度尼西亚地震带的交接地区,地震频繁。加上境内有诸多活动断裂带的分布,故地震活动甚强,但地震分布也具有规律性(图7-50)。主要有:东南沿海及台湾地震带;郯城-庐江地震带;华北地震带;横贯中国的南北向地震带;西藏-滇西地震带等。

图7-50 中国地震震中分布图

(据国家地震局资料编,2004)

小结

认识物质,实质上是认识物质的运动形式。在地质科学中,地壳运动是海陆变迁、岩石变形、变位和矿产形成分布的重要控制因素。通过本章学习,要求了解地壳运动的基本规律和特点,掌握地壳运动留下的痕迹--地质构造特征,特别是各种地质构造的识别。同时,掌握一些野外工作的基本方法。

地壳是处在不断的运动过程之中。地壳运动是地球物质组成的机械运动,它包括水平运动和垂直运动。由于地壳的运动,促使地壳的结构不断地发生变化,它是地壳发展和演化的重要推动力。它时而缓慢、时而激烈,但除了地震以外,人们几乎难以察觉,所以地壳运动的速度是极其缓慢的。地壳的运动,使岩层受到应力的作用而产生变形,从而产生地壳中岩层的各种构造形态,如岩层的弯曲和断裂、海陆变迁、地壳隆起和拗陷等,即形成了各类地质构造,所以地壳运动又常称为构造运动。研究各个地质历史时期的地壳运动及其所形成的地质构造,对探索地壳的演化规律和解决实际生产工作中的问题,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

岩层在应力作用下可发生变形和变位。岩层倾斜,其产状可用走向、倾向和倾角表示。岩层变形的主要类型为褶皱和断裂。褶皱的基本类型可分为背斜和向斜;断层是岩层中沿破裂面两侧岩块有明显滑动的断裂,主要有正断层、逆断层和平移断层。节理是规模小、位移量小的小断裂,以张节理、剪节理为主。掌握各类的基本特征和野外识别方法,是地质工作者的基本功。

地震是地球内部能量的释放,也是地壳运动的一种形式表现。构造地震是由岩石突然破裂和地球内部物质相变引起的震动,地球上90%的地震以及破坏性最大的地震都属于此类型。地震的震级是根据地震释放能量的大小划分的;地震的烈度是根据地面的破坏程度划分的。环太平洋构造带和地中海 喜马拉雅 印度尼西亚构造带集中了世界上95%以上的地震,我国受全球两大地震带影响,因而是个多地震的国家。

板块构造是在大陆漂移、海底扩张学说的基础上发展而来的,引发了一场深刻的地学革命。它将岩石圈划分为若干板块,在板块的增生与消亡的演化过程中,产生了一系列的地质作用。岩石圈板块构造学说较圆满地解决了地震的分布、岩浆活动和变质作用的分布与特点、山脉的成因及矿产的分布等。

通过本章的学习,要求学生了解地壳运动与地质构造的基本概念和基本原理,掌握野外工作的基本方法。重点应放在构造运动概述和构造运动的证据上,以及地壳运动留下的形迹--地质构造的特征上,特别是野外对各种地质构造的识别。

复习思考题

1.简述地壳运动的概念和研究地壳运动的意义。

2.确定地壳运动的标志有哪些?

3.地层接触关系有哪几种?它们是如何形成的?

4.什么是岩层产状三要素?如何表示产状三要素?

5.在野外如何确定岩层的正常与倒转?

6.什么是褶皱?褶皱的基本形式有哪几种?有何特征?

7.褶皱的要素有哪些?

8.褶皱按形态可分哪几类?试用略图表示。

9.何谓向斜、背斜?野外如何判定向斜与背斜?

10.何谓复向斜与复背斜、隔档式褶皱与隔槽式褶皱?

11.如何确定褶皱的形成时代?举例说明。

12.节理与断层有何区别?

13.在野外如何区别张节理、剪节理?

14.何谓共轭节理?

15.何谓断层?断层包括哪些要素?

16.正断层、逆断层、平移断层各具哪些特征?

17.正断层、逆断层的组合类型有哪些?

18.在野外根据哪些标志判定断层的存在?

19.何谓地震?如何确定地震的强度?

20.为什么在我国的台湾、云南、西藏和新疆等省区有强震、大震频繁发生?

地震的资料

地震是地球内部缓慢积累的能量突然释放引起的地球表层的振动。当地球内部在运动中积累的能量对地壳产生的巨大压力超过岩层所能承受的限度时,岩层便会突然发生断裂或错位,使积累的能量急剧地释放出来,并以地震波的形式向四面八方传播,就形成了地震。一次强烈地震过后往往伴随着一系列较小的余震。

地震分为天然地震和人工地震两大类。天然地震主要是构造地震,它是由于地下深处岩石破裂、错动把长期积累起来的能量急剧释放出来,以地震波的形式传播出去,在地面引起的房摇地动。构造地震约占地震总数的90%以上。其次是由火山喷发引起的地震,称为火山地震,约占地震总数的7%。此外,某些特殊情况下也会产生地震,如岩洞崩塌(陷落地震)、大陨石冲击地面(陨石冲击地震)等。

人工地震是由人为活动引起的地震。如工业爆破、地下核爆炸造成的振动;在深井中进行高压注水以及大水库蓄水后增加了地壳的压力,有时也会诱发地震。(

1.地球内部结构如何?

答:地球内部可分为地壳、地幔、地核三个圈层。

2.什么是地震?

答:地球内部缓慢积累的能量突然释放或人为因素引起的地球表面的振动叫地震。

3.什么是震源?

答:地球内部发生地震的地方。

4.什么叫震中?什么叫震中距?

答:震源在地面上的投影点称为震中。震中到地面上任何一点的距离称为震中距。

5.什么是震源深度?何为浅源地震、深源地震、中源地震?

答:从震中到震源的垂直距离叫震源深度。

浅源地震震源深度在70公里以内,深源地震震源深度超过300公里,震源深度在70-300公里的为中源地震。

6.世界上震源深度最深的地震有多深?那些地方深源地震多?

答:1934年6月9日的印尼苏拉西岛东的地震,震源深度达720公里

深源地震在环太平洋深海沟地区最多,我国东北部有深源地震、台湾以东海域有中深源地震活动。

7.根据成因可将地震分为几种?

天然地震和人工地震。

天然地震包括构造地震、火山地震、塌陷地震三类。人工地震有地下核爆炸引起的振动,水库蓄水引起的地震等。

8.何为构造地震?有何特点?

构造地震是由地球内部构造运动导致岩层断裂而引起的天然地震,与地质构造体系关系密切,多分布于地下5-30公里的地壳内。其特点是地震持续时间长,影响范围广,破坏力强,并且有重复性。构造地震占全球地震的90%以上。

9.何谓火山地震?

由于火山爆发而引起的天然地震,火山地震的持续时间短,影响范围小,震源深度不超过10公里。

10.何谓陷落地震?

天然原因形成的地下岩洞顶盖支撑不住岩层的重压崩塌形成的地震。

11.何谓地方震、近震、远震?

震中距在100公里以内,为地方震,震中距在100公里-1000公里为近震,震中距在1000公里以上的为远震。

12.震级为尺度,何谓有感地震、破坏性地震、大地震、微震?

震级小于3级的称微震,震级在3级以上的称有感地震,震级在5级以上的称破坏性地震,震级超过7级的称大地震。

13.什么是震级?

震级是表示地震本身大小的等级,它与震源释放能量多少有关,能量越大,震级越大,一次地震只有一个震级。震级相差一级,能量相差33倍。

14.何谓地震烈度?影响地震烈度的因素有那些?

地震对某一地区的影响和破坏程度称烈度。一般而言,震级越大,烈度就越大。同一次地震,震中距不同烈度就不一样,影响烈度的因素,除了震级、震中距外,还与地址构造,地面建筑物抗震性能等因素有关。

15.中国地震烈度表表述的各烈度的判别标准是什么?

16.何谓地震波?

地震波是地震发生时产生于地球内部的弹性波,是地震释放能量的方式。

17.地震波的种类?有何特点?

地震波有体波和面波,体波有分为纵波和横波

横波的振动方向与波前进方向垂直,在地面上表现为左右摇晃,纵波振动方向与传播方向一致,在地面上反映了上下跳动(颠、簸)的振动。二者相比,纵波传播的速度比横波快,所以,一般地震发生后感觉到上下跳动,其次才是左右摇晃。另外,横波振幅比纵波大,破坏力大。横波的水平晃动力是造成建筑物破坏的主要原因。

18.震级和烈度的含义有何不同?

震级反映地震本身的大小,只跟地震释放的能力多少有关,而烈度反映是地面受到的影响和破坏的程度。一次地震只有一个震级,而烈度则各处不同,烈度不仅同震级有关,同时还跟震源深度、震中距的远近以及地震波通过介质条件等多种因素有关。

19.一年中地球上发生多少次地震,破坏性地震有多少?

全球每年有五百多万次,其中破坏性地震一千多次,七级以上的大地震十几次。

20.世界那些地方地震多?

世界地震主要集中在以下两个带:

(1)环太平洋地震带:包括南北美洲太平洋沿岸和阿留申群岛、堪察加半岛,经千岛群岛、日本列岛南下经我国台湾再到菲律宾转向东南,达新西兰。

(2)喜马拉雅---地中海地震带:从印度尼西亚西部经缅甸至我国横断山脉,喜马拉雅山脉,越过帕米尔高原,经中亚细亚到达地中海及其沿岸。

21.地震带发源于多深的地方?

世界上大多数地震的震源多分布在地下5---30公里这一带。

22.世界上最大的地震是那一次?

目前记录到最大的地震还没有超过8.9级地震,,1960年5月22日南美智利发生的8.9级地震,1906年1月31日南美厄瓜多尔----哥仑比亚边界附近近海中和1933年3月2日日本三陆东边海中也曾发生8.9级地震。

23.我国发生过多少次8级以上的大地震,试举三例

我国是一个多地震的国家,据现有资料统计发生8级以上地震17次,1679年9月发生在河北省三河的8级地震;1920年12月发生在海源的8.5级大地震;1927年5月发生在甘肃省古浪的8级地震;1950年8月发生在西藏察隅的8.5级地震,1972年1月发生在台湾东边海中的8级地震。

24.我省发生过几次7级以上的地震,举出四例

共发生过5次。1679年发生在三河的8级地震;1830年发生在磁县的7.5级地震;1966年发生在邢台的7.2级地震;1976年发生在唐山的7.8级地震;1976年发生在滦县的7.1级地震.

25.我国有哪些主要的地震带?

我国东部的主要地震带有郯城-庐江地震带,河北平原地震带,汾渭地震带,燕山---渤海地震带,东南沿海地震带等;西部有北天山地震带,南天山地震带、祁连山地震带、昆仑山地震带和喜马拉雅山地震带;中部为南北地震带,贯穿中国;另外还有台湾地震带,它是西太平洋地震带的一部分。

26.华北地区有哪些地震带?

地震带是地震发生较多的又较强烈的地带,华北地区的地震带有河北平原地震带、汾渭地震带、燕山---渤海地震带、庐江地震带。根据地质力学的观点,我国大致可分为20个地震带。

1.台湾带;2.闽粤沿海带;3.东北深震带;4.营口-郯城-庐江带;5.河北平原带;6.海原-松潘-雅安带;7.山西带;8.渭河平原带;9.银川带;10.兰州-天水带;11.河西走廊带;12.马边-巧家-通海带;13.冕宁-西昌-鱼鮓带;14.腾冲-澜沧带;15.哀牢山带;16.炉霍-乾宁带;17.花石峡带;18.拉萨-察隅带;19.西藏西部带;20.天山带。

27.世界上第一台地震仪是谁发明的?简述地震仪的发展概况?

世界上第一台地震仪是在公元前132年,我国科学家张衡发明的,叫做侯风地动仪。

近代的地震仪在18世纪90年代才制作成,其原理与侯风地动仪基本相似,地震仪发展很快,种类繁多,现有长、短周期等各种类型,并已实现了无线遥测、磁带记录、数字化等。灵敏度从放大几倍到千倍、万倍、十万倍乃至百万倍不等,周期范围从0.05秒到100秒.

28.什么是地震预报?分几种?

地震预报是对未来破坏性地震发生的时间、地点和震级及地震影响的预测,预报分长期预报、中期预报、短期预报和临震预报。

29.地震长期预报的内容是什么?

地震长期预报是指几年到几十年或更长时间内的地震危险性及其影响的预测。包括全国或区域性的地震区划;建设规划及工程场地的地震烈度,地震地面运动参数、地震小区划和震害预测;全国或区域性的地震活动趋势大预测。

30.什么是地震中期、短期和临震预报?

地震中期预报是指几个月到几年内将要发生破坏性地震的时间、地点和震级的预报;

地震短期预报是指几天到几个月内将发生破坏性地震的时间、地点和震级的预报;

临震预报是指几天之内将要发生破坏性地震的预报或警报;

31.我国成功的预报了哪几次地震?

曾成功的预报了1971年3月23日、24日新疆乌恰县的两次地震;1975年2月4日辽宁海城7.3级地震;1976年5月29日云南龙陵、潞西7.5级地震、1976年8月16日四川松潘、平武7.3级地震。尤其是海城7.3级地震,全世界公认,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1995年7月12日云南孟涟发生7.3级地震,云南省地震局7月11日向地、县干部会汇报,并请地方政府采取措施,大大减轻了损失,受到云南省政府及国家地震局的嘉奖。

32.我国地震预报的法规由哪一级领导批准,何时批准,国家地震局何时发布的?

由国务院1988年6月7日批准,1988年8月9日由国家地震局发布。

33.我国地震预报的法规的意义是什么?

为了加强对地震预报的管理,保障人民生命财产的安全和国家经济建设的顺利进行。

35.地震有前兆吗?

有。岩体在地应力作用下,在应力应变逐渐积累、加强的过程中,会引起震源及附近物质发生物理、化学、生物、和气象等一系列异常变化。我们称这些与地震孕育、发生有关联的异常变化现象为地震前兆。自1966年邢台地震以来,我国已在70次中强地震以上地震前记录到1000条前兆异常。

36.地震前兆异常分几类?

可归为10大类,分别是:地震学前兆、地壳形变、重力、地磁、地电、水文地球化学、地下流体(水汽、气、油)动态、应力、应变、气象异常以及宏观前兆异常。

相关推荐

网友评论

  • (*)

最新评论

  • 访客 2022-07-03 14:16:31 回复

    断层、逆断层的组合类型有哪些?18.在野外根据哪些标志判定断层的存在?19.何谓地震?如何确定地震的强度?20.为什么在我国的台湾、云南、西藏和新疆等省区有强震、大震频繁发生?地

    1
  • 访客 2022-07-03 10:46:45 回复

    的断裂。我们知道,下盘板块进入软流圈后,它周围并没有刚性物体与它摩擦,因而传统的摩擦——错动模型,也就是弹性回跳模型在这里无法成立。 我认为,导致下盘板块在软流圈

    2
  • 访客 2022-07-03 11:33:05 回复

    震在环太平洋深海沟地区最多,我国东北部有深源地震、台湾以东海域有中深源地震活动。 7.根据成因可将地震分为几种? 天然地震和人工地震。 天然地震包括构造地震、火山地震、塌陷地震三类。人工地震有地下核爆炸引起的振动,水库蓄水引起的地震等。 8.何为构造地震?有何特点? 构造地震是由地球

    3
  • 访客 2022-07-03 04:38:02 回复

    形态,如岩层的弯曲和断裂、海陆变迁、地壳隆起和拗陷等,即形成了各类地质构造,所以地壳运动又常称为构造运动。研究各个地质历史时期的地壳运动及其所形成的地质构造,对探索地壳的演化规律和解决实际生产

    4